|
诗人评传 》 才華橫溢的薄命君王:李煜傳 》
第四章天教心願與身違(7)
田居儉 Tian Jujian
鐘謨、李德明聽罷這番危言,早已嚇得魂不附體,哪裏還敢奢望舌戰?衹有惟諾退下,另謀他策。
李招架不住柴榮的步步進逼,又派右僕射孫晟偕禮部尚書王崇質前往徐州嚮柴榮乞和,首次提出稱臣奉朔,並獻金千兩,銀十萬兩,羅綺二千匹。柴榮對此舉不屑一顧。
不久,兩批來使共同求見柴榮,提出李以取消帝號,割壽、濠、泗、楚、光、海六州土地,年貢金帛百萬為條件,換取後周撤兵。柴榮認為:如今淮南之地已半為後周所有,各路兵馬正乘勝前進,頻傳捷報。盡得江北之地已指日可待,豈能半途而廢?於是斷然拒絶。
雙方經過艱難的談判,柴榮答應李德明、王崇質回金陵復命,嚮李討取“盡獻江北之地”的“國書”,鐘謨、孫晟則作為人質留在柴榮駐地。由於李聽信樞密使陳覺和樞密副使李徵左等人的讒言,李德明被加以“賣國求利”的罪名斬首於金陵。柴榮不見李答書,遂令後周兵馬繼續進攻南唐所轄州縣。部署停當之後,柴榮打道回朝理政,並將鐘謨、孫晟帶回汴梁軟禁。
李求和不成,乃做睏獸猶鬥之搏。先是命其弟齊王李景達為諸道兵馬元帥,陳覺為監軍使,邊鎬為應援都軍使帶兵增援壽州,進行拼死抗爭。後來發現駕部員外郎朱元奏事論用兵方略精當,又命其挂帥收復淮南失地。
此時,淮南地區的民心嚮背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當初,後周軍隊攻占南唐一些州縣,尚能體現仁義之師的風度,極少出現擾民之事,各地民衆爭奉牛酒迎勞。時間一久,軍紀鬆弛,將帥忽略了對士兵的督查,搶掠姦淫等害民之舉屢見不鮮。民衆大失所望,奮起保衛傢園,紛紛相聚山澤,“立堡壁自固,操農器為兵”,積紙為甲,時人稱為“白甲軍”。後周軍隊進剿,多為所敗。他們的義軍,有力地支援了南唐軍的戰事,使後周占領的土地,復為南唐所有。
後周雖然在南徵中暫時受挫,但雙方爭奪的焦點壽州周圍仍布有重兵,久圍不下,致使城中暴發糧荒,南唐守軍士氣低落。恰在此時,堅守城地的名將劉仁贍又身患重病,其幼子劉崇諫感到前景無望,乘機夜逃被守軍抓獲。劉仁贍為嚴肅軍紀,大義滅親,下令按軍法從事,斬首示衆。
後周顯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75年),柴榮接受李𠔌的病中奏疏,再度親徵淮南。鑒於前次親徵屢遭南唐水師重創,柴榮返回汴梁後决意建設一支長於水戰的精銳水軍。於是,他下令在汴水打造戰艦,起用南唐俘虜中熟悉水上作戰的官兵任教習,驍勇善戰的後周陸師進行強化訓練,極大地增強了軍隊的戰鬥力。這次親徵,柴榮命驍衛大將軍王環隨他同行,指數千水軍自閔河沿潁水入淮河參戰。
當此大難臨頭的關鍵時刻,南唐守衛壽州的高級將領突發內訌,陳覺欲奪朱元兵權,朱元率衆投降後周,由於兵力受到削弱,南唐軍隊大敗。邊鎬被俘,李景達和陳覺逃回金陵。壽州監軍使周廷構乘劉仁贍臥床不起,舉城投降後周。
壽州淪陷之後,後周軍隊乘勝發動強大攻勢,僅用一年時間,就攻占了南唐轄屬的江北絶大多數州縣,並將後周的數百艘戰艦從淮水經運河駛進了長江。柴榮懷着勝利的喜悅,駐馬揚州迎鑾鎮,望着滾滾東流的滔滔江水,想到自己指揮的徵戰節節勝利和南唐官兵的連連敗退,興高采烈,心曠神怡,不禁吟誦出詩聖杜甫《登高》中的兩句詩:“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江北告急的敗訊傳到金陵,南唐君臣一片慌亂。
李痛感大勢已去,不敢再拖,為了保住江南的半壁河山,衹好派兵部侍郎陳覺渡江乞降,忍痛劃江為境,將淮南的光州(治定城,今河南潢川)、壽州(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廬州(治合肥,今安徽合肥)、舒州(治懷寧,今安徽潛山)、蘄州(治蘄春,今湖北蘄春)、黃州(治黃岡,今湖北黃岡)、滁州(治清流,今安徽滁縣)、和州(治歷陽,今安徽和縣)、濠州(治鐘離,今安徽鳳陽)、泗州(治臨淮,今安徽盱眙)、楚州(治山陽,今江蘇淮安)、揚州(治江都,今江蘇揚州)、泰州(治海陵,今江蘇泰州)、通州(治靜海,今江蘇南通,南唐又稱此州為靜海軍)等十四州割讓給後周,並稱臣納貢,每年進獻貢物數十萬。柴榮接到李的降表喜出望外,他深感御驾親徵如願以償,又慮及後周時下的財力、物力和兵力,尚不能一鼓作氣吞併南唐長江以南的土地,於是便欣然答復陳覺說:“朕興師本意止取江北,今爾主能割地內附,朕復何求?”同時致書李,宣佈撤兵。又授鐘謨為衛尉少卿,賜黃金五百兩,並準其返回金陵。鐘謨對此感激不盡,特作七絶一首《獻周世宗》:
三年耀武群雄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
|
|
目錄 |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1) |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2) | 引言: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3)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2)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3)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4)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5)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6)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7)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8)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9)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0)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1)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2)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3) | 第一章三千裏地山河(14)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1)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2)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3)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4)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5) | 第二章花月正春風(6)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