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生活 印度文化中的艳欲主义:爱欲正见   》 第51节:性爱与艺术(2)      Dan Haijun

  2.湖光塔影
  印度艺术的兴起和发展与窣堵波的建造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窣堵波始源于坟冢,在印度古代,受尊重的人或是亲人去世之后,人们会在埋藏的地方堆起坟丘以示纪念,后来,佛教吸纳了坟冢的祭拜方式,坟冢的规模逐渐变大,演化成了窣堵波即塔的形式。阿育王在印度建造了很多纪念佛陀的窣堵波,这些窣堵波多呈半圆形,圆丘的中间有一个房屋式的建筑,用水晶或玉石做成的器具盛放着佛陀的遗物。窣堵波的中心地带是用未经烧制的砖做成的,外墙则用烧制的砖砌成,另加一层厚厚的水泥。顶部用木材或是石材做成。窣堵波的周围多是用木头栅栏围成一个圆圈,入口处多有装饰精美、类似于门牌式的建筑,围绕着窣堵波,多是一条、二条或是三条巡行道,面向窣堵波顺时针徐徐绕行是向窣堵波中的遗物膜拜致敬的主要方式。菩提迦耶是著名的佛教圣地,佛陀就是在这里悟道的,菩提迦耶的高大佛塔即窣堵波就是这样的建筑,围绕着雄伟壮观的佛塔,是三条高低不同的巡行道,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和参观者沿巡行道缓缓而行,形成三道不停游动着的人流,在巡行道与巡行道之间的空地上,很多虔信佛教的人对着佛塔在不停地做着五体投地的大礼,塔、菩提树以及流动的人流和此起彼伏的礼拜者使整个窣堵波形成一种特殊的气场,不仅庄严神圣,而且令人神清气爽,虽然有很多朝拜者,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片净地,让人沉浸、陶醉,这一方面是因为菩提伽耶窣堵波本身是一个神圣的佛教圣地,另一方面也与窣堵波的建筑格局有关。
  窣堵波形状一般被看成是佛塚,象征佛的涅槃,但对它的含义也有别的说法。其造型,一说是模仿蛋壳,内部的舍利子有如蛋黄,是生命之源。一说是模仿佛钵,佛钵倒置着,既纪念着过去的生活,又寄托着人们的怀念。因为窣堵波并非佛教专有,其他印度宗教也都有窣堵波建筑,所以也有一说认为窣堵波是出自印度教徒或耆那教徒所崇拜的男人性具,包括黑格尔在内的的一些西方学者都认为,普遍盛行于东方国家的塔代表着男根,塔多是依山傍水而建,塔象征着男根,水象征着女阴,湖光塔影不仅是一种美景,而且寓含着性爱的意义。
  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都是大兴土木,建造了不少富丽壮观的佛教窣堵波,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巴尔胡特、山奇和阿姆拉瓦蒂的窣堵波。现存的巴尔胡特窣堵波建造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现在,这里的窣堵波已经残破不堪了,只有其中的雕塑还保存得比较好。而山奇的窣堵波保存得则比较完好。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在原有的基础上,山奇窣堵波被扩建了2倍,直径达120米,是当时印度境内最大的佛教建筑物。其正面以砖石结构建筑而成,有2条供膜拜致敬用的巡回的人行道,下面的一道建在地面,上面的一道建在16米高的平台上,周围的木质栅栏也被9米高的石墙代替。公元前1世纪末,在环绕窣堵波四周的四个大门又加了四个大柱。在窣堵波的四周还建有小一点的窣堵波和寺庙。
  窣堵波的建造后来变得越来越富于装饰性。现在的阿姆拉瓦蒂窣堵波建造于公元2世纪,它比山奇窣堵波的规模还大,它的墙壁上镶嵌着讲述佛陀生平故事的画面。与此同时,北部印度的窣堵波的建造也变得越来越高,鹿野苑和那烂陀的窣堵波也非常有名。鹿野苑窣堵波建造于笈多王朝,是为了纪念佛陀第一次说法而建造的,曾经是华贵而精美的建筑,但现在仅残存其中心部分。那烂陀窣堵波是一个高大的建筑,周围有寺院、讲经堂、客舍和一些小型的窣堵波等成群的建筑,我国唐代高僧玄臧到印度"取经"时,就曾长期在那烂陀寺院学习。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重庆出版社
第1节:概 要(1)第2节:概 要(2)第3节:《欲经》(1)第4节:《欲经》(2)
第5节:《欲经》(3)第6节:《欲经》(4)第7节:《欲经》(5)第8节:《欲经》(6)
第9节:《欲经》(7)第10节:《欲经》(8)第11节:《欲经》(9)第12节:《欲经》(10)
第13节:《欲经》(11)第14节:《欲经》(12)第15节:旁门左道(1)第16节:旁门左道(2)
第17节:旁门左道(3)第18节:旁门左道(4)第19节:旁门左道(5)第20节:旁门左道(6)
第21节:旁门左道(7)第22节:旁门左道(8)第23节:旁门左道(9)第24节:旁门左道(10)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