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老子的幫助   》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跡(2)      王蒙 Wang Meng

  如果善行作善於移動行走講呢?不如作美好的行為講更舒服。但也可以強講,善於遷移的人會選擇最好的方式最佳的路綫、最好的匹車輛或其他工具鞋具,如神行太保戴宗,當然也不會留下太明顯的轍跡。
  善言無瑕謫則說得太絶對了。衹要是說出口或寫出字來的“言”,就是有瑕謫的。可以說無瑕謫則無言,所以英國人認為,沉默纔是金,而善言最多是銀。其實無言也會是瑕謫,至少被攻擊為瑕謫,因為你沒有盡到言責。
  如果你有言呢,你的言論涉及了重點就忽略了非重點,強調了一面就不能同時強調另一面。面面俱到又難以突出重點而且可能是自我抵消,甚至容易被認為是周到——圓融——老練——狡猾。你說得生動了像是巧言令色;你說得質樸了,像是了無活氣靈氣沒有魅力沒有說服力感染力。你說得到位了則易過分,你說得含蓄了則易顯得不足。你的言被人衆拒絶,說明你言非其時、言非其智、言非其道。你的善言獲得了公認,被傳誦被重複被宣講被吹捧,那麽你已經失去了對於你的善言的主導權解釋權修改權;你必須任憑你的言語議論被通俗化,有時候是淺薄化,乃至於被歪麯被割裂被僵化被走形走樣,當然也可能被發展被更上層樓,總之最終會是面目全非。應該說,被改善與被改惡的可能性各占百分之五十;或者更精確一點說,被改惡的可能性是百分之五十一。
  因為善言的産生不在於是否被多數人理解傳誦,而在於智慧與品格、大道的體悟程度、經驗的是否足夠。對不起,在人衆中,大智者、高品格者、體悟大道有成的人、經驗足夠的人恰恰不是多數。這就是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尤其是老子,似乎不應該提出言無瑕謫的命題。正是他提出了“惟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那麽瑕謫與無瑕謫,相去幾何?
  他又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那就是說,言就證明自己不知不智,言本身就是瑕謫,怎麽可能是善言無瑕謫呢?
  那麽,更正確更精到的理解應該是,善言無瑕謫不是絶對地無懈可擊,而是善言無“瑕謫之辨”,根本無所謂瑕謫不瑕謫。不設防纔是最好的防。善言不可能因為瑕謫而被推翻,真知灼見不會因為瑕謫而失去功效與光芒。與其在有沒有瑕謫上下小鼻子小眼兒的工夫,不如根本不考慮瑕謫的事。不是嗎,連老子都承認,道的命名都是強為之字,是不可能絶對地理想無瑕的。
  善言無瑕謫是緊接着善行無轍跡的提出而立論的,善行無轍跡是說完美的行為或行路是沒有痕跡的,不需要也不可能對之進行表彰或者回顧、總結、審察、推敲。而善言呢,是沒有瑕謫不瑕謫一說的。善言與善行一樣,也是沒有轍跡不轍跡一說的,潤物無聲,起作用但不留痕跡;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根本不存在瑕謫或轍跡之爭之辨之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華夏出版社
前言:老子的幫助第一章 衆妙之門(1)第一章 衆妙之門(2)第二章 知美即惡(1)
第二章 知美即惡(2)第三章 虛心實腹第四章 和光同塵(1)第四章 和光同塵(2)
第五章 天地不仁(1)第五章 天地不仁(2)第五章 天地不仁(3)第五章 天地不仁(4)
第六章 𠔌神玄牝第七章 無私成私第八章 上善若水第九章 功遂身退(1)
第九章 功遂身退(2)第十章 如嬰兒乎(1)第十章 如嬰兒乎(2)第十章 如嬰兒乎(3)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1)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2)第十二章 五色目盲第十三章 寵辱無驚(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