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思考 到古代中國去旅行   》 快餐(3)      伊永文 Yi Yongwen

  自宋以來,發酵技術在面團製作中已廣泛使用,油酥面團製法日趨成熟,餡心食品變化多樣。如元代可快吃可攜帶的“幹面食品”,其餡心就含有各種動物、植物原料,甜、鹹、酸、辣口味均有,且品種很多,僅“羊肚餡”一種就可製出十種饅頭。
  明清時期,方便食品愈來愈多,並成係列。主要的如清代《調鼎集》總結的那樣,有麵條、餅、酥油面食品、發面食品、饃饃、餛飩、面捲、粳糯粉食、米粉糕、粉餅、粉餃、餑餑等一百六十餘種。如有一種白粉浸透,製成小
  片,入脂油炸,起鍋時加洋糖摻,色白如霜的“風枵”,入口而化,真是製作極快的美味了。
  清代餑餑鋪這些“快餐”食品,在明清飲食市場上是頗為流行的,以至吃“快餐”成為一種時尚,所以纔有了清代閑園鞠農《燕市貨聲》對“快餐”飲食的歸納和介紹:香蕈蘑菇餡的素包子、紅白蜂糕、棗窩窩、愛窩窩、江米粘糕、甜漿粥、油炸果、烘餅、玉面饅頭、糖雜面、江米果餡甑兒糕、三角兒炸焦、排插糖麻花、馬鞍燒餅、油炸糕、糖耳朵、蜜麻花、幹糖麻花、現定現蒸的燙面清吳友如繪《古今談叢圖•鄉飲大賓》餃、甜酸豆汁兒、桂花缸烙、大薄脆、豌豆黃、黃米面煎糕、豆面糕、糖餑餑、澄沙餑餑、涼鏇粉、煎餅大油炸鬼、白糖兒饅頭、穗子油韭菜餡包子、花椒????的蒸餅、棗兒澄沙的蒸餅、又加玫瑰又加糖的酸梅湯、涼炒面、雪花的酪、粘糕、豆糝糕、面茶、江米的熱年糕、杏仁茶、硬面餑餑、油酥燒餅、馬蹄燒餅、黃面火燒、小米面火燒、大塊切糕、黃米的粘糕、小炸食、焦炸糕、千層餅兒饅頭、羊肉餡包子……如此豐富的“快餐”品種,使人不難感受到市民大衆對“快餐”喜歡程度之深。面對“快餐”食品咄咄逼人的勢頭,菜餚的快餐化也不甘落後,許多快速炒菜技法應運而出,明清之際出現的“爆炒”,就是其中代表。如明代高濂《飲饌服食箋》、清代朱彝尊《食憲鴻秘》中所介紹的“爆炒腰子”,其法是:將切好的原料,投入旺火滾油鍋中,迅捷短炒,烹製成菜,即所謂“入油鍋爆炒”,“一烹即起”。這種緊湊、急速的炒法,帶動了“快餐”菜餚的發展,繼之,又有水爆、生爆、熟爆……明清的“快餐”菜餚已如花團錦簇,爭芳鬥豔。像《成都通覽》所記清代成都的南館,已達到了衹要客人進館,所需菜餚“咄嗟可辦”的程度,其快炒菜餚技法於此可見一斑。
  “快餐”形成的另一基本條件是製作“快餐”的先進器具不斷涌現,像煎盤、、烤爐、製油酥點心的模型,可壓細條有漏孔的“木床”……尤其是宋代,已出現了嶽珂《桯史》所記的“燎爐”:在小火爐外鑲木架,可自由移動,不用人力吹火,爐門拔風,燃燒充分,火力很旺,清潔無煙,安全防火,且節約時間、人力和燃料,長久耐燃,又易於控製火候,它是古代烹飪炊具的一大改進。河南偃師縣出土宋代婦女切膾畫像磚上,就有這樣一架“燎爐”,足見其普及範圍之廣。
  推究燎爐風行的根源,也是由於宋代普遍采用了耐燃煤炭的緣故。莊季裕《雞肋編》說東京數百萬人傢,都是依靠煤炭,沒有一傢燒柴的。又據《宋會要》等記載,煤在全國範圍內已經被普遍使用。這無疑為“快餐”的出現,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否則古代中國飲食行業中普遍的、大衆化的“快餐”可能還要推遲若幹時間纔會出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絶技(1)絶技(2)絶技(3)伎巧(1)
伎巧(2)宋元玩具(1)宋元玩具(2)宋元玩具(3)
李開先與笑話(1)李開先與笑話(2)李開先與笑話(3)明清象聲(1)
明清象聲(2)明清象聲(3)高爾夫球源何在(1)高爾夫球源何在(2)
高爾夫球源何在(3)高爾夫球源何在(4)“葉子戲”的演變(1)“葉子戲”的演變(2)
“葉子戲”的演變((3)“漢文化圈”的交流(1)“漢文化圈”的交流(2)“漢文化圈”的交流(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