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破译张爱玲的情感密码: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 她也曾贪恋泥淖里的温暖(2)      闫红 Yan Gong

  我得承认我的理解力不是很好,胡兰成这段指天划地的话,我实在看不出来跟他的齐人之福有什么关系,不过据说这一套忽悠女文青很有效,但在擅写男女情事的张爱玲这里不好使。她说,你说的这些我都懂,但这件事,你还是得做选择,就算说我无理也罢。
  胡兰成又推说他跟小周未必会再见面,张爱玲说,不,我相信你有这个本事。然后又叹了一口气,说,你到底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至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她的语调里有悲哀,胡兰成听了也难受,但不完全是无奈与同情,他说这难受好像不对劲,因他与张爱玲在一起,从来是在仙境,不可以有悲哀。
  张爱玲的存在,曾给他一窥仙境的窃喜,雨过河源隔座看,星沉海底当窗见,那样的神仙生涯,是应该从庸常岁月里单独提出来的,与碎屑生涯毫不相干的。而他的仙女,也应该是高蹈、清寂,目下无尘的,让他能够隔着点距离仰望——纵然肌肤相亲,心里仍然是有距离的。
  现在,仙女下凡了,还受了委屈,要凡人他给一个决断,求之不得,心中亦有挫败的悲哀。这些统统令胡兰成震撼并失望。他在小周事件上的坚持,未必就是不舍,而是心中已经起了疑惑,要把这个事件,变成许多层羽绒垫子下面的那粒豌豆,试出张爱玲也有肉体凡胎,而非冰肌玉骨的仙女。
  两人几乎同时逼近了一个真相:他们都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个人,却都不敢确定。温州二十日,张爱玲仍然跟胡兰成大谈艺术,胡也仍然耐心地倾听与呼应,但是都已不复有热恋时的孜孜然,日后胡兰成行文,比起“欲死欲仙”的蜜月期,要索然得多。
  二十天过去了,张爱玲总不肯离开,胡兰成说她是“愁艳幽邃,柔肠欲绝”,但我觉得她的拖延,是在等待着什么,等待一些细节,可以剔除心中已起的疑惑,证明,胡兰成仍然是她想象中的那个人,她把这个想象抱得太久了,实在舍不得轻易放下。
  胡兰成却一直催她回去,仙女不仙女的并不重要,关键是,她在这儿,就是颗定时炸弹,却说如袭人在外头,见宝玉来看她,唯恐亵渎闪失了。
  张爱玲在疑惑沮丧中离开,那天小雨,她站在船头涕泣久之。
  女人在感情出现问题的时候,都会有一个胶着期,贪恋泥淖里的温暖,迟迟不肯决断,在张爱玲,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她的感情燃点太高,燃烧一次不容易,她甚至认为,自己只燃烧这一回了,不甘心,就这么着,将一生的感情,化成冷清的灰烬。
  她给他寄钱,写信来安慰他,信里仍然是张式华丽语句,将困在温州的胡兰成比作王宝钏,说寒窑里过的日子亦如宝石的川流,看得出,张爱玲仍然在煞费苦心地装点这段渐渐走向尾声的爱情,却有一点点乏力。再说,都这么熟了,还需要用花腔女高音式的调调传情达意吗?
  少年时候,我看徐志摩的《爱眉小札》,狠狠地幻灭了一把,琐屑的家常小事,小市民式的肉麻,让我这个小文青非常地难以接受,直至长大成人,看过些世事烟云,才明白,真心相爱的人,“一切景语皆情语”,不用刻意描画,爱意就在柴米油盐之间。写得太漂亮的信,多半是给自己看的,向自己证实,真的曾那样美丽地爱过一场,借助爱情的路径,告别日常的平庸,半个身子探进传奇之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天津教育出版社
序:张爱玲是怎样炼成的(1)序:张爱玲是怎样炼成的(2)精彩书评:这么可怜身是眼中人
精彩书评:破译张爱玲的感情密码精彩书评:真实的张爱玲在这里精彩书评:原来张爱玲可以这样读
张佩纶的光辉岁月过程主义者和目的主义者(1)过程主义者和目的主义者(2)
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1)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2)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3)
李鸿章为啥喜欢张佩纶(4)就这样老去(1)就这样老去(2)
就这样老去(3)父亲是女儿前世的情人(1)父亲是女儿前世的情人(2)
黄素琼这个湖南人很勇敢(1)黄素琼这个湖南人很勇敢(2)她和他的相互背叛(1)
她和他的相互背叛(2)她和他的相互背叛(3)她和他的相互背叛(4)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