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吴越王钱俶送给赵匡胤一条宝犀带,赵匡胤对钱俶说:"朕有三条宝带,和你的不一样。"钱俶请求赵匡胤给他欣赏,赵匡胤便笑着说:"汴河一条,惠民河一条,五丈河一条。"听到这个回答,钱俶十分惭愧,同时也感到赵匡胤与五代各帝王完全不同。作为一个君王,不以贪图享乐为乐事,将精力完全投入到国民生计的方面,这便是他成功的原因。
赵匡胤十分注重国计民生,特别是在用赎买政策收取兵权、财权之后,再加上不断对南方用兵,使得赵匡胤更加注重节俭。平时的开销能省就省,所用的乘舆很朴素,寝宫中的苇帘都是用青布包边,宫中围幕也没有花纹作装饰。赵匡胤经常把布衣等物赐给左右近侍,说:"朕过去就穿这些。"
赵匡胤不仅以身作则,厉行节俭,而且还严格约束家人,教导其子女不能贪求奢华。一次赵匡胤的女儿魏国长公主穿了一件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短上衣入宫,赵匡胤见到后,十分气愤,他对公主说:"你把这件衣服给我,从今以后,不要用翠鸟羽毛作装饰了。"公主笑着说:"这有什么了不起,能用去几根翠鸟羽毛?"赵匡胤正色说道:"你说得不对,你穿这样的衣服,宫中其他亲戚必会争相效仿。这样一来,京城翠鸟羽毛价格便会上涨了,百姓有利可图,就会从四处辗转贩运进来,那要杀伤多少翠鸟呀,这都是由你引起的。你生长在富贵之家,要珍惜这福分,千万不能开此奢华之端。"
还有一次,宋皇后对赵匡胤说:"当了这么长时间的天子,就不能用黄金把乘坐的肩舆装饰一下么?出来进去也气派些。"赵匡胤说:"我大宋富有四海,宫殿全用金银来装饰,也不难办到。朕为一国之君,就要为天下百姓着想,国家的钱财怎么能乱用呢?古人说:'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如果全为自己考虑,奢靡无度,那么天下人又该怎么做呢?以后你们就不要再提这类事了。"
赵匡胤身为一国之君,能认识并切实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按孔子好学者的标准来说,他应当算是一个"好学的皇帝"。其实仔细想一下,做到这一点并不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一种志向,心无旁骛地做事,达到孔子所说的好学,我想无论什么事,只要你能坚持,人人都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学无常师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篇第十九》)意思是,卫国的公孙朝问子贡说:"仲尼那样的学问,是从哪里学来的啊?"子贡说:"文王武王时的礼乐等知识,并没有坠落到地上,失去踪影,它们仍在现今活着的人身上。善于学习的贤者认识了那些知识的根本和大部分内容,不善于学习的人只能认识那些皮毛,现在的人们都传有文王武王时的知识。我们的老师,在哪里不在学?但是谁又是他固定的老师啊?"
这告诉我们,学习知识一开始可能需要固定的老师给你讲授,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一些知识并不能完全从固定的老师那里获得,一个老师并不能什么都知道,所以你只能向那些懂得的人求教。一些人或许在学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并不如你,但是他在某一方面比你了解,他便可以做你的老师,这也正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意思。不过这里更强调学无常师的境界,一个人如果达到这种境界,他的学问将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
在我国北朝时,学者孔播门下有位学生名叫李谧,他聪明机智,又很用功。没过几年后,李谧的学识远远超过了老师孔播。但李谧并未因此而离开孔播门下,反而更觉得需要向孔播学习。孔播在学识方面不但不摆老师的架子,反而虚心向李谧请教。一开始,李谧觉得学生教老师是不尊师的表现,说话总是吞吞吐吐,怕对老师的影响不好。孔播的学者风范在此表现出来了,他看出了李谧的心思,于是,诚恳地对他说:"你要知道,凡是在某一方面比我高明的人,都可以作为我的老师。何况你呢?"这件事传出以后,其他学生深受感动,还编了一首短诗赞扬孔播:"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李谧认为虽然自己在学识方面比老师稍稍胜出一些,但在做人做学问"学无常师"的境界上,他永远要向孔播学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