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说评论 》 王汝梅解讀《金瓶梅》 》
《金瓶梅》是一部奇書、哀書(3)
王汝梅 Wang Rumei
一、宋起鳳《稗說》捲三提出王世貞“中年筆”之說,論述肯定而詳贍。他說:“世知四部稿為弇洲先生平生著作,而不知《金瓶梅》一書,亦先生中年筆也。即有知之,又惑於傳聞,謂其門客所為書,門客詎能才力若是耶?”宋起鳳在金陵與薛岡相交。薛岡《天爵堂筆餘》記載薛岡在萬歷二十九年(1601)前後,從文吉士那裏見到不全的《金瓶梅》抄本。約天啓間,包岩叟贈寄薛岡一部刻本《金瓶梅》。宋起鳳與薛岡可能共同研究過作者問題,他在《稗說》中提出的《金瓶梅》為王世貞中年筆之說,值得重視。宋起鳳《稗說》自序在康熙十二年(1673),比謝頤《第一奇書序》早二十多年。
二、張竹坡較重視對作者閱歷的研究,不主張去猜測作者的真姓名。他認為作者經歷了患難窮愁,入世深,作者有深沉的感慨,張竹坡《第一奇書》評語有四五處提到與作者有關的問題:1.《竹坡閑話》、《寓意說》、《苦孝說》諸篇評論貫串了孝子作書的觀點,但又未指出作者為誰,也沒有暗示作者為王世貞的意思。他的“苦孝說”用意在於“洗淫亂,存孝悌”,類似金聖嘆“削忠義,仍水滸”,是想給《金瓶梅》披上合法外衣。2.《第一奇書》讀法三十六說:“作小說者既不留名,以其各有寓意,或暗指某人而作。夫作者既用隱惡揚善之筆,不存其人之姓名,並不露自己姓名。乃後人必欲為之尋端,竟委說出姓名,何哉?何其刻薄為懷也。且傳聞之說,大都穿鑿,不可深信。總之,作者無感慨,亦必不著書,一言盡之矣。其所欲說之人,即現在其書內。彼有感慨者,反不忍明言,我沒感慨者,反必欲指出,直沒搭撒沒要緊也。故別號東樓,小名慶兒之說,既置不問。即作書之人,亦止以作者稱之。彼既不著名於書,予何多贅哉!”主張不必探究作者姓名。竹坡這一論點,與謝頤《第一奇書序》不同。謝序雲:“傳為鳳洲門人之作”,“或云即鳳洲手”,此說與宋起鳳相一致。3.第二十九回旁批雲:“作者必遭史公之厄而著書”。4.第十七回回評雲:“夫作者,必大不得於時勢,方作寓言以垂世。今止言一傢,不(又)及天下國傢,何以見怨之深,而不能忘哉。故此回歷敘運艮峰之賞,無謂諸姦臣貪位慕祿,以一發胸中之恨也。”5.讀法五十九條說:“《金瓶梅》作者,必曾於患難窮愁,人情世故,一一經歷過,入世最深,方能為衆腳色摹神也。”竹坡重視從作品形象實際出發,探究作者的閱歷與憤怨,在沒有掌握可靠的材料時,而不任意推測作者姓名與書中人物影射某人。竹坡真正把小說作為藝術來研究,反對把作品內容人物當生活事實看,這在小說評論中,也是一個進步。
三、和素在滿文譯本《金瓶梅序》中,提出《金瓶梅》作者盧柟說。序雲:“此書乃明朝閑散儒生盧柟為斥嚴嵩、嚴世蕃父子所著之說,不知確否。”和素思考過作者問題,並掌握盧柟說這一信息。這一信息據傳聞,還是據文獻,值得探討。是清初關於《金瓶梅》作者的新說,與王世貞說、王世貞門人說同時流傳。《金瓶梅》全書貫串着文人名士的情調,反映了明末文人以儒為主的三教思想,具有文人作者精心構思的美學結構,處處表現出文人觀察、感受生活的眼光,而又襲用話本的套子,保留着民間文學質樸的語言風格。這正是文人創作與民間文學相結合的産兒。在明末,文人重視民間性情之聲的民歌、詞麯等,是一代風氣。我國明清通俗小說經歷了一個從俗到雅、從傳奇到寫實的發展過程。《金瓶梅》雅俗兼備,正是長篇小說從《水滸》之俗發展到《紅樓夢》之雅的中間橋梁。總括二百年的《金瓶梅》評論,集中為一句話:《金瓶梅》新奇,是一部奇書。清初批評傢認為“新”是天下事物之美稱,新奇才能美。所謂奇,奇在以家庭為中心,寫一傢又及天下國傢;奇在以日常市井生活、普通人物為對象,描寫得如在目前,不覺得是操筆伸紙作出來的;奇在以寫人物性格的復雜為重點,塑造出的典型性格,不是單一的、靜止的、理念的,而是多重的、栩栩如生的;奇在作者經歷過患難窮愁,入世極深,憤怨極深,而又不局限於個人的閱歷與怨愁。《金瓶梅》的這些藝術經驗及評論傢們對它的總結,在小說史、小說批評史上是劃時代的。在曹雪芹之前,明清評論傢,在實際上已承認《金瓶梅》作者是一位偉大的藝術革新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千古一奇梅 |
|
|
| 《金瓶梅》讀法新編(1) | 《金瓶梅》讀法新編(2) | | 《金瓶梅》讀法新編(3) | 《金瓶梅》讀法新編(4) | | 張竹坡《金瓶梅讀法》解析(1) | 張竹坡《金瓶梅讀法》解析(2) | | 張竹坡《金瓶梅讀法》解析(3) | 張竹坡《金瓶梅讀法》解析(4) | | 第一奇書《金瓶梅》“奇”在何處(1) | 第一奇書《金瓶梅》“奇”在何處(2) | | 《金瓶梅》與其他豔情小說的比較(1) | 《金瓶梅》與其他豔情小說的比較(2) | | 《金瓶梅》與其他豔情小說的比較(3) | 《如意君傳》對《金瓶梅》的影響(1) | | 《如意君傳》對《金瓶梅》的影響(2) | 《如意君傳》對《金瓶梅》的影響(3) | | 《金瓶梅》為潘金蓮、李瓶兒等立傳的意義(1) | 《金瓶梅》為潘金蓮、李瓶兒等立傳的意義(2) | | 《金瓶梅》為潘金蓮、李瓶兒等立傳的意義(3) | 潘金蓮、李瓶兒人格心理試析(1) | | 潘金蓮、李瓶兒人格心理試析(2) | 潘金蓮、李瓶兒人格心理試析(3) | | 《潘金蓮激打孫雪娥》賞析(1) | 《潘金蓮激打孫雪娥》賞析(2)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