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詩經》心得   》 第51節:第五章(5)      劉緒義 Liu Xuyi

  二是先官後隱,如陶淵明,因對官場不滿纔隱。明代文徵明,衹在京城當了一年翰林,然後便隱居至死。陶的“隱”名大,但在當世卻默默無聞,死後纔逐漸被人認識到。
  三是半官半隱,如王維,開始做官,後來害怕了,但隱居又沒有薪水,於是又做官,而不問政事。
  四是忽官忽隱,如元末明初時王蒙、明末董其昌,做了幾年官,又去隱居,朝廷徵召,或形勢有利,又出來做官,做了一陣子官又回去隱居。
  五是隱於朝。這種人“居官無官官之事,處事無事事之心”,隨波逐流,明哲保身。
  六是隱居以待時機,時機成熟則出山,時機不到就隱下去。如殷商時伊尹、漢末諸葛亮、元末的劉基等。
  七是名隱實仕,如南朝齊梁時陶弘景,雖然隱居山中,朝中大事還嚮他請教,被稱為“山中宰相”。
  八是以隱求高官,如唐代的盧藏用。盧藏用考中進士,先去長安南邊的終南山隱居,等待朝廷徵召,後來果然以高士被聘,授官左拾遺。另一隱士司馬承禎亦被徵召而堅持不仕,欲歸山,盧藏用送之,指着終南山說:“此中大有嘉處。”“終南捷徑”就是這麽來的。
  九是隱而有為,如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他們“隱居”衹是為了表示不與清王朝合作,實際上從事最激烈的反清鬥爭。
  十是假隱,如明代陳眉公(繼儒),魯迅先生把他當作笑話看,“翩翩一隻雲間鶴,飛去飛來宰相傢”。
  上述十種隱法,實際上歸根到底都不是出於天下無道之隱,除了第九、十種外,其餘要麽出於性格上的原因,要麽就是一種生活方式。他們的隱,骨子裏是“謀隱”,魯迅先生說,“謀隱”無成,纔是淪落,可見“隱”總和享福有些相關,至少是不必十分掙紮謀生,頗有悠閑的餘裕。但贊頌悠閑,鼓吹煙茗,卻又是掙紮之一種,不過掙紮得隱藏一些。他舉了一個例子,唐末有一位詩人左偃,自述他悲慘的境遇道:“謀隱謀官兩無成”,是用七個字道破了所謂“隱”的秘密的。
  現代人寄情山水,一邊享受春風拂面,一面渴望一飛衝天,真正想為道而隱者有幾人哉?
  碩人:紅顔自古多禍水
  碩人其頎,衣錦褧衣。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碩人敖敖,說於農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鮪發發。葭菼揭揭,庶薑孽孽,庶士有朅。
  ——衛風·碩人
  齊國出美女,這恐怕是三千年前人們的公認。《詩經》時代,凡稱呼裏面有什麽什麽薑的女人,百分百是來自姜太公的後代。而這些“薑女”,幾乎個個都是美女。她們或者德行好,或者淫亂,總之都能弄出點風聲水響。
  千載以下,這首《碩人》幾乎公認為是寫齊莊公女兒、衛莊公之妻莊薑之美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詩人用了五句詩來直接點明詩中美人的身份:
  “齊侯之子,衛侯之妻。東宮之妹,邢侯之姨,譚公維私。”
  這美人是齊侯莊公之女,衛侯莊公之妻;齊太子得臣是她親哥,邢侯是她的小姨夫,譚公是她的姐夫。如此在一個人身份上大做文章,目的就是要突顯她的嬌貴的身份。
  由此可見,中國人的身份觀念由來數千年了。在古代,身份的高貴藴有的含義太多太多。一來說明其祖上是有功德之人,這不知激勵了多少人為子孫後代拼盡最後一滴血。二來說明其血統是純正的,竜生竜,鳳生鳳。三來說明她本人是受過貴族教育的,即便是沒有功績也有文化,沒有文化也有修養,沒有修養也有教養。以至於後世,明明是泗水一亭長出身的劉邦,偏偏有一段顯赫的出身史;即便是國公之子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嫌不夠,還要攀上老子作祖先。
  有了這段身世作鋪墊,接下來,美女出場。“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仿佛與上面五句詩相呼應,這裏也來了五個生動的比喻。手,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一個重要特徵,自人類的手從動物的上肢進化而來後,便天生形成了一種美,十指靈動,結構美觀,奧妙無窮。據說,小孩一生下來就渴望父母手的愛撫,更別說成熟了的男女,手在異性身上的愛撫猶如彈奏一首美妙的音樂,給人五臟六腑都銷魂的感覺。一雙如柔荑的手又是什麽樣子的呢?朱熹說,“茅之始生曰荑,言柔而白也”。可見,這樣一雙手不僅白淨、柔軟、纖細,而且仿佛從沒有接觸過異物,更別說異性了,這雙手象徵了一個處女的純潔。李漁在《閑情偶寄》“聲容部”中傳授了一個經驗,他說:“婦人本質,惟白最難。多受精血而成胎者,其人生出必白……”有心人不妨一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第一章(1)第2節:第一章(2)第3節:第一章(3)第4節:第一章(4)
第5節:第一章(5)第6節:第一章(6)第7節:第一章(7)第8節:第二章(1)
第9節:第二章(2)第10節:第二章(3)第11節:第二章(4)第12節:第二章(5)
第13節:第二章(6)第14節:第二章(7)第15節:第二章(8)第16節:第三章(1)
第17節:第三章(2)第18節:第三章(3)第19節:第三章(4)第20節:第三章(5)
第21節:第三章(6)第22節:第三章(7)第23節:第三章(8)第24節: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