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千古中醫故事   》 藥王著書之謎(3)      孫立群 Sun Liqun    王立群 Wang Liqun

  除了這兩本書之外,其實孫先生還寫了一些書,比如說《丹經》、《攝生真錄》、《福祿論》、《五兆算經》等很多書。他在這些書裏也有一些心得,除了他自己寫書之外,還配合政府寫書。658年,唐高宗繼位九年之後,就想找一批醫生寫一本書,這本書叫《新修本草》①,為什麽叫《新修本草》呢?因為前人寫過一本書叫《本草》,所以唐朝要寫一本書叫《新修本草》,這本書在我們的中學課本中叫《唐本草》。這寫書的任務,就落到了孫思邈的身上,孫思邈和當時宮裏的醫生一道,就寫成了這部《唐本草》。這本書大大豐富了我們中國原有的藥學著作《本草》,其中有一百多種藥物都是孫思邈自己親自嘗驗過,而在《本草》中沒有記載的。《唐本草》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由國傢頒布的藥典。
  孫思邈一千多年前所寫就的《千金方》,以及他參與編寫的《唐本草》,在為我們留下寶貴醫學財富的同時,也用相當的篇幅記述了他自己的許多養生心得。那麽,這個活了一百多歲的孫思邈,究竟在他的書中留下了怎樣與衆不同的養生體悟?
  我後面就要講一講,孫思邈的養生方法。因為孫思邈最拿手的便是養生。但是說到養生,這還真的挺難說,它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所以還是分分類。
  首先說一說食療。如果有誰去過孫思邈的家乡,陝西省銅川市耀縣孫傢塬,從那門口的藥王山,您會看到山上刻着大字,很長很長的五言詩,寫的是:“怒甚偏傷氣,思多太損神。神疲心易役,氣弱病相侵。勿被悲歡極,當令飯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亥寢鳴雲鼓,寅興漱玉津。妖邪難犯己,精氣自全身。若要無諸病,常當節五辛。安神宜悅樂,惜氣保和純。壽夭休論命,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詩很長,但是我們冷靜下來一想,說得很有道理。亥,晚上九點到十一點,睡覺之前先練一段氣功,“鳴雲鼓”就是氣功。寅,早上三點到五點,得起床,孫先生的意思是,早睡早起身體好。不過有的人說,孫先生還會寫五言詩啊?這詩是不是孫先生寫的?現在我們不敢肯定。可以肯定的是什麽呢?詩不管是不是他寫的,但是所反映的是孫先生的思想,這是毫無問題的。因為我們可以在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找到剛纔這首詩的每一點的確切出處。所以,我們下面把目光放到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捲二十六,這一捲講的就是食療。在食療中,他提出了食療的基本原則:
  第一個原則就是節制飲食,不要吃飽了還要吃,吃個八成飽就行了。吃太飽了,最後上下都脹氣,肯定會得暴病。
  第二就是要註意節氣,到了什麽節氣吃什麽東西。那麽具體什麽時候應該吃什麽呢?得看這個食物它含有什麽營養。孫思邈就對當時他能見到的一百五十多種食品,這些食品包括蔬菜,各種米面,各種肉類,各種奶類,一一說明,一一分解。當然不是用我們現在的化學分解方式,而是用物理分解的方式一一說明。
  不過說到這兒,我們倒要註意一個和食療有關的話題,就是減肥。節食減肥,這個話題孫思邈也談論過,不過他說的減肥跟我們現在說的減肥不一樣。他說,吃飯得吃八成飽,不能吃十成飽,就是吃飯的時候首先得問,我吃完這個飯餓不餓了,不餓就行了,別反着問,我吃飽了嗎?他說,“飽則傷肺,饑則傷氣。”
  第三,怎麽吃?那講究大了,他告訴我們得細嚼慢咽。怎麽叫細嚼慢咽?嚼到什麽地步吃了才能咽?這米得嚼出這米是今年的新米啊,真的很香,得嚼出香味再咽,不能囫圇吞棗。如果不大會兒,兩分鐘,三碗米飯吃下去了,這不行,得細嚼慢咽。
  第四,搭配的菜也有講究,搭配的菜要淡食,味道要淡,不能過甜、過鹹、過酸、過苦,什麽都不能過。為什麽呢?“鹹則傷筋,酸則傷骨”,所以最好是淡食。如果我們吃過多鹹的,筋就會不好;吃酸的過多了,對骨頭不好,老了就會麻煩,病就會找到胳膊腿上,這都是從小時候不註意的結果。
  第五,吃飯時的精神狀態也很重要,吃飯不能生氣。孫思邈就認為,吃飯就別生氣,生氣就別吃飯。吃着飯生着氣,晚上會做噩夢的,用孫思邈的話講叫讓人夜夢飛揚。白天生氣,晚上鬍思亂想,最後這都對人體不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百傢講壇
診病聖手(1)診病聖手(2)診病聖手(3)診病聖手(4)診病聖手(5)扁鵲之謎(1)
扁鵲之謎(2)扁鵲之謎(3)扁鵲之謎(4)附錄(1)神醫傳奇(1)神醫傳奇(2)
神醫傳奇(3)神醫傳奇(4)華佗之死(1)華佗之死(2)華佗之死(3)華佗之死(4)
附錄醫聖之路(1)醫聖之路(2)醫聖之路(3)醫聖之路(4)醫聖之路(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