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柯雲路把脈當代婚戀:誰的靈魂更可悲   》 第51節:誰來保護愛心(1)      柯雲路 Ke Yunlu

  (4)誰來保護愛心
  近日看到一則新聞,報道南昌救助站的現狀。
  據工作人員介紹,他們每日接待的騙子居然比乞丐還多。一些人以救助為名騙取火車票後,再到售票窗口退票或低價賣給乘客。並且這些人已結成幫派,跑票者為“馬仔”,上有“老大”組織控製。每個馬仔每月須完成800元跑票費,多餘的“利潤”纔歸自己。這則新聞說,在南昌等許多城市,“跑站”者竟占到了救助人數的60%。工作人員雖明知對方不屬於救助對象,但如果不給車票,對方動輒大吵大鬧,嚴重者甚至毀壞公物,打傷工作人員。無奈之下衹好將票給出,以防進一步糾纏。
  關於騙乞,關於一些惡人強迫殘疾幼兒行乞的劣跡,我們已看了太多報道。
  一次,我與一位外地來京的朋友約在車站見面。等人的時候,面前走過一個彎腰拄拐、表情痛苦的男人,拖着一條殘腿依次嚮路人乞討。這樣轉了一圈之後,他緩緩蹭到路邊,我的目光本來對他衹是無意識跟隨,卻突然被刺了一下。這個男人回頭看看,見無人註意,猛然直起腰來,將那支用來支撐身體的木拐夾在腰間,大步流星穿過馬路。就在接近對面車站的時候,他又重新彎下腰,找回了剛纔的姿勢和表情,仍像一個傷殘老者呻吟乞討。
  這使我內心很不是滋味。
  我認識一位導演,屬於仗義行俠的性情中人。為助學兩個邊遠山區的孩子,按月寄錢已堅持了幾年。這件事成了他的一個興奮點,每有朋友聚會總要提起。並不為炫耀,而是兩個孩子確實爭氣。不僅從小學到中學成績優異,還常常寫信嚮導演“恩人”匯報各自的學業與進步。更讓他欣慰的是,村委會有時也會在信後附上“證明”,對導演的“高尚行為”表示感激。兩年前他去那個地區的省會出差,特意要了朋友的車,興衝衝帶了一大堆衣物文具一路奔馳去看兩個孩子。風塵僕僕地找去一問,纔知兩個孩子根本不存在,名字成績均為造假。幾年來他按月寄出的學費與生活費一嚮由村幹部領取,那一封封匯報學業的信也由他們安排專人定期寫好寄出。這在當地並不是秘密。村裏人說,這樣的捐款還有好幾筆。
  導演目瞪口呆,回來後發誓再不做任何捐助
  行乞,並非中國獨有的現象。我曾到過美國的一些城市,在熱鬧的街區和旅遊景點也見過乞丐。他們往往默默地站在街區一角,手持缸子或底朝上的帽子。也有的會在路人經過時湊到耳邊輕聲喃喃,我聽不懂,問陪同的朋友,知道他們說的是“藉兩塊錢花花吧”。
  現今的美國人穿着相當隨意,街上西裝革履的人極少,大多數人都很休閑。這恐怕也是生活水平的一種體現,穿衣不再顯示身份或財富,而回歸到舒適與保暖。行乞的人表面上看也都衣着普通,甚至算得上整齊幹淨,並沒有通常中國人概念中的可憐相。
  我有些奇怪,問陪同的人為什麽街上行乞的是些並不衰老甚至看來身體健壯的人?朋友說這很正常,在美國,傷殘老幼的生活由政府負責,這些人是不允許也用不着乞討的。而那些拿着缸子站在街邊的人不屬於救助對象,之所以行乞,衹因為流浪是他們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願意這樣活着。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相對貧睏”的驅動與睏擾第2節:沒有貓狗的村莊(1)
第3節:沒有貓狗的村莊(2)第4節:關於復旦大學培養文學寫作碩士的聯想(1)
第5節:關於復旦大學培養文學寫作碩士的聯想(2)第6節:互聯網上的童話(1)
第7節:互聯網上的童話(2)第8節:有一種情結叫奧運
第9節:陳逸飛失誤在哪裏?第10節:悲憫之心與人類的希望
第11節:林黛玉的病非藥可治第12節:生命的價值高於一切
第13節:怎樣纔是對逝去親人的最好紀念?(1)第14節:怎樣纔是對逝去親人的最好紀念?(2)
第15節:為了家庭,你的底綫在哪裏?(1)第16節:為了家庭,你的底綫在哪裏?(2)
第17節:為了家庭,你的底綫在哪裏?(3)第18節:發現父母婚外情,孩子怎麽辦?
第19節:面對孩子,你微笑了嗎?(1)第20節:面對孩子,你微笑了嗎?(2)
第21節:面對孩子,你微笑了嗎?(3)第22節:婚姻中的愛情懷疑強迫癥(1)
第23節:婚姻中的愛情懷疑強迫癥(2)第24節:婚姻中的愛情懷疑強迫癥(3)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