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中共邀请 二十八年后还故国
邓小平复出后,中共向查良镛发出信息:邀请他回大陆访问。
查良镛向中方提出一个要求:想见邓小平。
报告很快送到邓小平那里。邓小平看到报告后,在报告上写下批示:愿意见见查先生。
1973年春天从台湾访问回港后,查良镛的心里总萦绕着一个挥之不去的想法:什么时候回大陆,回家乡走走看看?
虽然台湾也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他心里始终很清楚:在自己的感情最深处,那960万平方公里的雄鸡状大陆,才是他的家国,才是他的根!
在查良镛的武侠小说中,不乏这样的人物:因为战争,因为外族入侵,或者因为天灾人祸,家庭变故,他们不得不背井离乡,流浪他方;但是无论身处何处,他们仍然家国思归,蕴积在心底的思乡情结浓得化不开。
作为一个从小饱受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熏陶的海外旅人,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中国武侠小说宗师,作为一个时刻关注中华民族命运,常常在社评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报人,查良镛的思乡之情尤为浓烈。大漠落日、茫茫草原、万里长城、千里雪山、江南水乡……这些在他的武侠小说中多次出现过的景致,是查良镛长期以来梦牵魂绕的地方。
自1953年离开上海、杭州后,查良镛曾在1962年去过广东省境内的广州、佛山、从化、新会、深圳等地。从那之后,再也未踏足过大陆。1973年,查良镛纵然思乡情切,也无法如愿成行。当时,大陆还在进行“文革”,政局混乱,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些重要人物仍然遭陷害、被打击,大权旁落;而以江青为首的一帮人却大权在握,左右着中国的命运。查良镛经常在《明报》的社评中,称赞邓小平,为邓小平的际遇打抱不平,而对那些得势的当权派却大胆笔伐,尤其对正处于权力巅峰状态、不可一世的江青,查良镛更是极力痛斥,不留情面。他在社评中常常说她“不知往哪里躲”——意为有朝一日,终将恶有恶报。
所以,在“四人帮”横行一世时,查良镛不能回去;一直等到邓小平“东山再起”,重新掌握中共实权,一直等到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彻底否定“文革”,重新评价毛泽东的是非功过后,查良镛才得以偿愿。
自从1977年邓小平在万众呼唤之下“东山再起”,执掌大权后,他极力拨乱反正。1978年底召开、1979年初结束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推行开放改革政策,把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从此,他在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中国大陆出现了前所未见的生气,而邓小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总设计师”。
作为一份长期的报道、评述中国的问题而著称于世的报纸,《明报》自然对大陆的这一变化非常关注。但是,在《明报》上出现的,不再像以前那样几乎全是清一色批评中国的文章——因为在继续批评中共一些不良弊端的同时,《明报》也以很大篇幅,报道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成果,支持中国重点发展经济——也就是说支持邓小平的新政策。
《明报》向来以大胆、大量报道中国问题而著称,故中共领导人对这份报纸很关注,它是不少中共官员必看的“参考报纸”之一。《明报》的这一变化,引起了中共高层的注意和兴趣。他们对查良镛的看法和认识也开始有所改变。
这时,中共方面有人提出:应该邀请查良镛在适当的时候,到大陆访问。
他们的理解是:像查良镛这样有地位、有名望、有才干的报人,应该是“统战对象”,要好好团结;像《明报》这样有相当影响力的报纸,应该把它争取过来。于是,中方有关部门正式向查良镛发出信息:邀请他来大陆访问。
查良镛接到邀请,并不感到突然,这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他随即向中方提出一些要求,其中一条就是:想见邓小平。
查良镛说,几十年来,在中共的高层领导人之中,他最想见的就是邓小平:“我一直很钦佩他的风骨。这样刚强不屈的性格,就像是我武侠小说中描写的英雄人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