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读论语心得全集   》 第51节:论语心得(51)      刘广宇 Liu Anyu

  俗话说,群众的心里有一杆秤,对于为政者的得失,民众看得清清楚楚,怀砖以迎,表明了民众的期望,掷砖相送,则是民众对政务的直率评判。从怀砖到掷砖,不过是一字之差,却表明了民众对处理政务的人天差地远的两极评判,所以明智的人在处理政务之事,从来不敢掉以轻心。
  历史上明智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责人不如修身,己身不正,何以正人。这个道理再也简单不过的了,但是责人容易,修身难,所以有时候昏透了头的昏君,在小人的谀奉面前偶尔也会爆发出灵智的火花,让这沉闷的历史变得有趣起来。
  明宪宗朱见深专讲“房中术”,搜罗淫僧妖道,各赐官号,如僧继晓,擅长“秘术”,受封“通玄翊教广善国师”。上有好者,下更甚焉,他的宰相万安也精研此道,收集各种房中术,密封一小箱,进呈朱见深。朱见深见大臣太不成体统,这才遣一个太监去问他道:“这是大臣该做的事么?”
  大臣不像大臣,那是因为皇帝不像皇帝。
  所以,如果管理政务的对老百姓不满意,那么,可以确信,百姓对这位管理政务者的评价,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社会风气的好坏,责任同样是在管理政务者的身上。凡为政者,不可不察。
  第四章 经商之道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则。对于那些“跟着感觉走”,甚至“过把瘾就死”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了。面对激烈的竞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一切手段,还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呢?如果说有,那也是“盗亦有道”的原则——目的就是一切。
  这已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选择问题了。
  任何人都不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也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因此,当面对眼前的诱惑时,一定要坚持仁道的原则,否则只能陷入无法挣脱的圈套。
  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人。弘农杨氏是汉代的名门世家。杨震客居他乡20多年,靠教书得来的微薄收入奉养老母。州郡闻其名,屡召不出,直到50岁时,在朋友们的劝说下,他才应聘到州里任职。将军邓骘久闻杨震贤能之名,举为茂才(秀才),先后担任过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等职务,为官以廉能著称。
  安帝元初四年(117年),杨震被调到朝廷任太仆,转任太常。他因举贤杨伦等一批贤能之士为博士官,扭转了选举不实的局面,因而受到朝野的赞扬。永宁元年(120年),他晋升为司徒。
  杨震入仕之前家境窘迫,长期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他除了教授学生之外,还借种别人的一块土地,亲自耕耘,维持生计。当时的人都很敬重他,但他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从荆州调到山东任东莱(今山东莱州)太守,路经昌邑县(今山东金乡西北)时,昌邑县令王密特来参见。王密是杨震在荆州时举荐的秀才,他为了报答杨震的知遇之恩,当天晚上趁夜深人稀,怀揣十斤黄金献给杨震。
  不料杨震却批评他:“作为老相识,我比较了解你,你怎么却不了解我呢?”
  王密连连道歉,收起金子辞别而回。从此杨震拒金的这个故事一直被传为美谈。
  市场竞争的激烈,使每一个做着发财梦的商人不得不绞尽脑汁,以免沦落到破产的境地。于是,一些心术不正的人便不惜瞒天过海,坑蒙顾客。在美国费城西区有两个挨得很近的廉价品商店,两个店的老板是死敌,一直进行着无休无止的价格战。“出售爱尔兰亚麻床单,甚至连有鹰一样眼睛的瑞伯女士都不能找出任何缺点,不信请问她。而价格却低得可笑,只需6美元50美分。”当一个橱窗出现了这样的手写告示时,两小时后,另一家橱窗就会出现这样的告示——“瑞伯女士该配一副近视眼镜了,我的床单质量一流,只需5美元95美分。”而且,两店的老板常站在店外,尖声对骂,几乎每次都发展到拳脚相加。最后,总有一方的老板败下阵来,咒骂另一个是疯子,买他东西的顾客也是疯子。这时附近的每一个人都会拥入获胜的廉价品商店,将床单和枕套抢购一空。直到后来,两个廉价品商店各换了一位新老板,他们各自对两店前任老板的财产进行了详细的检查。有一天,他们发现两店之间有条秘密通道。并且在两店的楼上两个老板住过的套房中发现了一扇连接两套房子的门。后来才知道:这两个死对头原来是兄弟俩。所有的诅咒、谩骂、威胁以及一切相互间的人身攻击全是在演戏。一个微妙的邻里关系制造了所有的骗局,他们所卖的商品全是二流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论语心得(1)第2节:论语心得(2)第3节:论语心得(3)第4节:论语心得(4)
第5节:论语心得(5)第6节:论语心得(6)第7节:论语心得(7)第8节:论语心得(8)
第9节:论语心得(9)第10节:论语心得(10)第11节:论语心得(11)第12节:论语心得(12)
第13节:论语心得(13)第14节:论语心得(14)第15节:论语心得(15)第16节:论语心得(16)
第17节:论语心得(17)第18节:论语心得(18)第19节:论语心得(19)第20节:论语心得(20)
第21节:论语心得(21)第22节:论语心得(22)第23节:论语心得(23)第24节:论语心得(24)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