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读:刘绪义读春秋   》 第51节:逍遥东海,尊王攘夷成霸业(15)      刘绪义 Liu Xuyi

  一是"老乡"观念(关系)。诸葛亮是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其出生与少年时期的生活之地正处于当年管、乐二人建功立业区域内。诸葛亮自称"布衣",虽为实情,但其远祖却是有文化素养的人,并且为汉朝建过功业。诸葛亮是西汉诸葛丰之后。《汉书》《诸葛丰传》说:"诸葛丰,字少季,琅琊人也,以明经为郡文学,名特立刚直。贡禹为御史大夫,除丰为属,举侍御史。元帝时,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避,京师为之语曰:'间何阔,逢诸葛'上嘉其节,加丰秩光禄大夫。"诸葛亮之父诸葛硅为东汉太山郡丞,此官虽小,但是,其家学没有中断。中平五年(188年),诸葛亮父诸葛硅死,其叔父诸葛玄开始抚养诸葛亮兄弟。诸葛亮15岁那年(195年),才随叔父南下。诸葛亮从小读书,对其出生地附近过去的名人如管、乐二人的事迹当极为熟悉。他在齐地生活了15年,从情感上讲,对管、乐二人的了解,很有可能比对其它名人的了解程度要高。
  二是境遇相似。诸葛亮之处汉末乱世正与管仲所处的春秋非常相似,都是天子虚弱,诸侯力征之际。因而,对管仲感同身受。巧的很,齐桓公与管仲虽为君臣,然其关系远出于君臣之义,他敬重管仲,称其为"仲父";诸葛亮与刘备也名为君臣,其关系也非一般君臣关系可比,刘备死后,令其子尊亮为"仲父"。
  三是能力相似。诸葛亮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人物有过自己的评价:"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陈寿也有过评价,他说:"亮之奇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他不以乐毅反以汉代之萧何来比诸葛亮,也说明他认为诸葛亮之才与管仲更相近,都重在管理、治国,而不是如乐毅那样是个将才。
  还有一个重要的潜在原因,那就是历代名臣将相,大都建有丰功伟绩,然而他们的死却大多死于非命,独管仲、乐毅这类能得以善终的实在太少,是故,诸葛亮以此相比也多少带有某种心理上的吉兆或安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1)第2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2)
第3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3)第4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4)
第5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5)第6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6)
第7节:为不刊之言,著将来之法(7)第8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1)
第9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2)第10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3)
第11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4)第12节:一个谣言,一个女人,一台烽火(5)
第13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1)第14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2)
第15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3)第16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4)
第17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5)第18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6)
第19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7)第20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8)
第21节:平王东迁,历史不可承受之变(9)第22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1)
第23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2)第24节:莽夫当国,历史不可承受之累(3)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