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中國古都北京   》 明十三陵      閻崇年 Yan Chongnian

  明代共276年,有16個皇帝。明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病死在南京,同其妻馬皇后合葬於南京明孝陵。朱元璋死後,因嫡長子朱標先死,由嫡長孫允蚑繼立,是為建文帝。建文帝被其叔父燕王朱棣奪位,遺體下落不明,也沒有建皇陵。明永樂帝遷都北京,在京共有14帝,但景泰帝被其異母兄在“奪門之變”中趕下臺,不久而死,死後以王禮葬入北京西郊金山。所以,北京的明陵僅埋葬着13個皇帝及其皇后,稱明十三陵。明十三陵包括成祖文皇帝朱棣的長陵,仁宗昭皇帝朱高熾的獻陵,宗章皇帝朱瞻基的景陵,英宗睿皇帝朱祁鎮的裕陵,憲宗純皇帝朱見深的茂陵,孝宗敬皇帝朱樘的泰陵,武宗毅皇帝朱厚照的康陵,世宗肅皇帝朱厚鎝的永陵,穆宗莊皇帝朱載蝆的昭陵,神宗顯皇帝朱翊鈞的定陵,光宗貞皇帝朱常洛的慶陵,熹宗誕皇帝朱由校的德陵和思宗愍皇帝朱由檢的思陵。
  明十三陵的經劃,始自永樂五年(1407年)永樂帝徐皇后之死。徐氏為中山王徐達之長女,性貞靜,好讀書。先册為燕王妃,隨居北平。靖難兵起,朝廷軍圍北平,攻城甚急。徐氏激勸將校士民之妻,皆授鎧甲,登城拒守,終獲勝利。徐皇后死,永樂帝悲慟不已,不再立後。七年(1409年),始營陵墓於昌平天壽山,歷時五年而陵成,先葬徐皇后,這就是長陵。爾後,迄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的思陵,共歷時235年。陵區位於北京西北郊百裏處,昌平天壽山下的小平原上,外面圍以80裏的墻垣。垣內諸陵各居山下,鳩工興建,獨自佈局;又通過神路,互相連接,形成一體。明十三陵主次分明,規模宏大,建築肅穆,雄偉壯觀,是中國現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園建築群。陵園的起點為五門六柱十一樓的石牌坊,它晶瑩光潔,嚴謹典雅,是國內現存最早最大的石坊建築。石牌坊北為陵園的正門—大宮門。稍北為碑樓,碑樓北為石像生,有石獸24座(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各四,均二臥二立),石翁仲12座(文、武、勳臣各四)。翁仲的來歷,有一個傳說:秦朝有員大將姓阮,名翁仲,身高力大,衛戍邊鎮,憨厚忠誠,屢立戰功。死後,秦始皇令為他塑像以示紀念。後來人們把墓前的石人像叫做翁仲。明十三陵的石像均用整石雕成,最大一座用石料30立方米,造型古樸,雄壯生動。石像之北,過竜鳳門即為各陵。陵園內各陵既有共同的規製—自石橋起,依次分列陵門、碑亭、恩門、恩殿、明樓和寶城;又有各自的特徵—以地面建築宏偉的長陵和已發掘的地下宮殿定陵最具特色,也最為著名。
  長陵坐落在天壽山中峰之下,為明成祖永樂帝和徐皇后的陵墓,共修了18年,是十三陵中最早最大的一座陵墓。陵前的恩殿,兩重檐,面闊9間、66.75米,進深5間、29.31米,為祭陵時行祭禮之所。殿內有32根金絲楠木明柱,梁、柱、檁、椽等也為楠木製作,又稱楠木殿。殿中四柱最大,每根直徑為1.17米,高14.3米。這種整梁楠木圓柱,十分罕見。殿後過石坊、石五供,即是明樓,內竪“大明成祖文皇帝之陵”碑。樓後為寶城,城周二裏;正中為墓葬的封土,稱寶頂。其下是墓主的地下宮殿。
  在明十三座陵墓中,惟一發掘的地下宮殿—是明神宗萬歷帝及其兩位皇后的陵墓。定陵營建6年,耗銀800餘萬兩。它的地宮由前、中、後、左、右五座殿堂聯通組成,總面積為1195平方米,內無梁架,為石拱券。中殿設三個漢白玉石寶座,前置五供及長明燈。後殿內置三口棺槨,中為朱翊鈞靈柩,左、右為孝端、孝靖兩皇后靈柩。墓中出土文物達3000餘件,其中萬歷帝戴的金冠,其皇后戴的鳳冠,技藝精絶,珠光動人,為絶世珍品。
  十三陵中除長陵永樂帝和定陵萬歷帝外,衹有獻陵的洪熙帝、茂陵的成化帝和永陵的嘉靖帝死時年過40歲,其餘8帝均未滿40歲而死去。這是明祚衰微的一個表徵。十三陵中最後的思陵墓主崇禎帝,是由清朝給發喪埋葬的。崇禎帝靈柩的入葬,既是明朝的結束,也是清朝的開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序言(1)序言(2)引言(1)引言(2)金代中都(1)金代中都(2)
金代中都(3)金代中都(4)金代中都(5)金代中都(6)遷鼎大都元大都城(1)
元大都城(2)元大都城(3)百貨彙聚科技文化(1)科技文化(2)科技文化(3)
科技文化(4)科技文化(5)中外交流(1)中外交流(2)明代北京北京城池(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