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故国行吟 》
第51节:故国行吟(50)
宋浩浩 Song Haohao
康熙十一年,十八岁的纳兰去应顺天乡试。按照清朝的规定,八旗子弟要以骑射为本,学文不能忘武,所以考试前先得比比大家的骑射能力。纳兰在试前弓马娴熟,驰骋平野,射无不中,顺利通过了考试。在文场考试时也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前后顺利通过了三场考试,轻而易举地得到了举人头衔。这家他的父亲明珠高兴极了,但并没有表露出来,仍旧督促纳兰要继续熟读经书,争取获得更高的功名。作为满族贵族纳兰向仕途有先天的优势,根本无须向一些汉族知识分子一样,为了博取功名不得不学好四书五经和八股文章,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纳兰完全可以坐享其成,一切等他的父亲安排好,可是他没有。他的勤奋用功,一来是为了证明给满族亲朋看,为了光宗耀祖,而实际是纳兰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清朝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也是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考中举人后,按照习俗要举行鹿鸣宴。而宴会之前,作为举人要去谒见主考官徐干学。纳兰从小就读徐干学的文章,受了极深的影响,见到他时纳兰就直呼老师,回到家中也兴奋地对亲朋好友说自己"幸得师矣"。那么这位徐干学怎么如此让纳兰尊敬呢,原来他和二弟秉义以及国子监祭酒徐元文都是顾炎武的外甥,三人从小受顾炎武的教育,分别中状元探花,号称"昆山三徐"。康熙九年徐干学中探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使他名满天下,是名副其实的文章泰斗学界领袖,王渔洋,孔尚任朱彝尊洪升等著名作家学者都经常在徐府唱和盘桓。洪升后来在写给徐干学的《上徐健庵先生》诗中说:"二十余年朝宁上,九洲谁不仰龙门?三千宾客皆推食,八百孤寒尽感恩。",可想而知当时徐干学的学问以及地位都是无可替代的,这样的老师,纳兰有何理由拒绝呢。纳兰性德崇拜他,一者是倾心于徐干学的渊博学问文章超绝,一者更是对儒家为核心的汉族精英文化的倾慕向往。徐干学也早从其弟徐元文那里听说了纳兰的文名,不过在纳兰拜见他时,徐干学装做很冷淡,故意要考考他,要他谈谈"经史原委和文体正变",纳兰虽然稚气未脱,但胸有成竹,在一代宗师徐干学面前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徐干学暗自惊叹。不过作为长者,徐干学还针对不久前发生的辅政大臣鳌拜专擅弄权的事,告诫他要忠于皇帝,为了防止纳兰少年得意,骄矜傲慢,把他还带到自己的书房,让他观看自家所藏的宋元诸家的经解著作。纳兰当时并不理解,觉得自己尚是个十八岁的少年,未有官守,没有和朝廷发生任何关系,对皇帝还谈不上忠于不忠,后来熟读徐干学推荐的宋元经书,纳兰有了新的感悟,自是更加佩服起徐干学来。当然反过来说,徐干学对纳兰关爱有佳和他所在朝廷显贵家庭不无关系,纳兰的目的当然是要从老师这里学到汉族的传统文化知识,徐干学也多少有些想同过给纳兰授业解惑交结朝廷权贵,但这些都不足以否定徐干学对纳兰思想上甚至人生观上的影响。
二
康熙十二年,纳兰性德要参加这年礼部主持的会试了,他兴奋而充满信心。试卷顺利地通过了阅卷的各个环节,被考官加圈加点,皆认为是奇文,最后作为优秀的试卷推荐给内阁保和殿大学士杜立德,礼部尚书龚鼎孳等主考官,结果被录取为贡士。成为贡士,这让纳兰性德非常欣喜,可是正当大家争取参加最后一关的殿试时,纳兰性德患上了寒疾,不能参加殿试了。此时纳兰性德心如刀绞,再加上之后他的贡士朋友韩菼廷试时中了状元、王鸿绪中了榜眼、徐秉义成为了探花,这对一心想博得功名甚至夺魁的纳兰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本来朝廷规定,贡士如果因丁忧或别的原因而不能参加本科殿试的,可以声明事由告假,称为"告殿",告殿者可以于下一、二科参加殿试进行弥补。纳兰性德病情这时却越发严重,而且有功亏一篑的感觉,情绪十分低落,也就没有再参加殿试,这件事之后他为自己写了首七律聊以自慰:
晓榻茶烟揽鬓丝,万春园里误春期。
谁知江上题名日,虚拟兰成射策时。
紫陌无游非隔面,玉阶有梦镇愁眉。
漳滨强对新红杏,一夜东风感旧知。
--《通志堂集》卷四《幸举礼闱以病未与廷试》
他心里觉得未能参与殿试,为失去了扬名显声光宗耀祖的机会而苦闷遗憾。当然也对自己充满了信心,自己未能获进士并非是自己学识不如他人,不懂得皇帝提出的经史时务之策,而是由于生病错过了机会,同时也向老师徐干学表明了自己的心迹,希望继续得到老师的指点,对下科殿试充满了信心,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获得功名。明珠在得知自己的儿子受挫后,一边安慰他养好身体,一边劝他不要消沉气馁,要更加的自律刻苦,更加地努力钻研汉族的经籍,纳兰得到父亲的支持自然更多了份低气。
徐干学是顾炎武的外甥,自幼就受到舅舅的指拨,而且顾炎武很多学术著作都存放在徐家,比如那本大名鼎鼎的《日知录》就曾有很大一部分手稿是存在外甥家的。徐干学是不可能不看舅舅那些花心血写的手稿的,也势必受到舅舅治学观念的影响。而这种影响,现在又传到了纳兰性德身上,顾炎武提倡"笃志经史",纳兰性德在徐干学的教导下也"晚乃笃意经史"。纳兰性德逢三六九日黎明即到徐干学府上和老师讲论书史,披星而归,徐干学必然向他讲述过舅舅《日知录》的写作方法。这本书是顾炎武的读书札记,由不连贯的条目组成,写作形式相当地灵活,字数多少也由内容来定,可长可短。纳兰寒疾好后就投入了《渌水亭杂识》的写作之中,这本书中就有很多顾炎武写《日知录》的影子,更可以窥见亭林先生的思想轨迹。在《渌水亭杂识》中的一些内容表明了纳兰先进的治学思想,一是主张博览群书,不囿于一家;二是对一些历史人物和时间进行品评,提倡忠君尽节;最为先进和难能可贵的是,纳兰还在著作中介绍西方的科学技术,比如纳兰对西方的龙尾车和恒升车等农业机械的研究,他认为这些机械比国内的故有之器要"便易"许多,更有益于农事。作为一个满族的贵公子,一般来说享受还来不及,哪会去关心民间的农业生产,纳兰性德居然有此心,可见他是相当关心百姓疾苦,而且有着饱满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非常难能可贵。这本《渌水亭杂识》更是满族笔记类作品的扛鼎之作,更是他们学习汉族文化的一个历史记录,可以说纳兰性德是学习汉族文化中最勤奋用功最深,也是悟性最高的人。我们也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出当时的纳兰性德有着远大的抱负和卓越见识,在一首《金缕曲》词中,他这样信心十足地说到"未得长无谓!竟须将银河亲挽,普天一洗。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分明在说要将银河水引下来,要将天地冲洗一遍,气势如虹,满是少年壮志书生豪气,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仕子,为大清朝建立一翻功业。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故国行吟 | 第2节:故国行吟(1) | 第3节:故国行吟(2) | 第4节:故国行吟(3) | 第5节:故国行吟(4) | 第6节:故国行吟(5) | 第7节:故国行吟(6) | 第8节:故国行吟(7) | 第9节:故国行吟(8) | 第10节:故国行吟(9) | 第11节:故国行吟(10) | 第12节:故国行吟(11) | 第13节:故国行吟(12) | 第14节:故国行吟(13) | 第15节:故国行吟(14) | 第16节:故国行吟(15) | 第17节:故国行吟(16) | 第18节:故国行吟(17) | 第19节:故国行吟(18) | 第20节:故国行吟(19) | 第21节:故国行吟(20) | 第22节:故国行吟(21) | 第23节:故国行吟(22) | 第24节:故国行吟(23)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