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孔学感悟集:论语力   》 第51节:孔子其人(9)      于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在孔子之前,也有人在提倡"仁"的思想,但那种仁在内容上是狭隘的,仅限于家族内部亲者之间的爱。子爱父,父爱子,弟爱兄,兄爱弟,如此等等。这是从血缘关系的角度讲爱。孔子的仁爱思想则与此不同,所爱的对象超出了血缘关系的家族范围。他也主张爱自己的亲人,同时又主张爱非亲着。他一方面主张爱有差等,(先爱亲人,然后才去爱别人,给予的爱心有多有少),另一方面又主张"泛爱众"。一个"众"字,说明孔子提倡的爱人是要爱一切人,包括农奴和奴隶在内,这种仁爱思想具有人道主义的性质。
  孔子还专从人己关系的角度去讲仁,含有助人的意思,成了一种处理人己关系的道德原则。一事当前,既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兼顾人己两个方面,不是只为自己打算。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在事业上得到成功,也要帮助他人得到成功;自己想显达于社会,也要帮助别人显达于社会。这里强调的是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是一种利他精神;所反对的是只顾自己,拔一毛以利天下的事也不肯做的利己主义。
  孔子呼吁"仁者爱人"是有针对性的。在那人吃人的社会里,谁没有得到社会的爱护?当然不是统治者,而是被统治者,所谓"爱人"实际上是要求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发一点善心,把他们当人看,不要加重对他们的剥削压迫。孔子要求统治者要克制自己的贪欲,反省自己的过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那时传统的道德规范。孔子希望在位的统治者都成为"仁者",具有恭、宽、信、敏、惠的美德。这五种美德对统治者是非常有好处的:"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泽足以使人"。
  "仁者爱人"并非空洞的口号,有实际的内容。孔子要求统治者关心民间疾苦,"博施于民而济众",即把自己多余的钱财拿出来帮助缺衣少食的"民",让"众人"得到好处。孔子已经注意到了社会的分配问题,认为当时的贫富悬殊极不合理。他说,社会财产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平均分配,社会就安宁了。如何平均呢?"博施济众"便是一法。均财富,损有余,补不足,让百姓得到实惠,这才是"爱人"。
  另外,孔子还主张"节用爱人"。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金如土,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他们所消费的东西是从哪里来的?不用说是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他们的花天酒地要以百姓的"啼饥号寒"为代价。统治者的奢侈就是百姓的灾难。孔子看到了这一点,便提出"节用爱人"的问题。只有"节用",克制统治者的贪欲,才能减轻百姓的负担,这样就等于爱护了百姓。可见,"节用"就是爱人;反之,奢侈则是害人。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1)第2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2)
第3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3)第4节:前言 《论语力》"出笼"花絮(4)
第5节:序一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第6节:序一 为日文版《论语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第7节:序二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1)第8节:序二 中国出现"于丹现象"的背景(2)
第9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1)第10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2)
第11节:于丹:在成长中的感悟(3)第12节:于丹《论语》扶桑行(1)
第13节:于丹《论语》扶桑行(2)第14节:于丹《论语》扶桑行(3)
第15节:于丹《论语》扶桑行(4)第16节:于丹《论语》扶桑行(5)
第17节:于丹日本讲座(1)第18节:于丹日本讲座(2)
第19节:于丹日本讲座(3)第20节:于丹日本讲座(4)
第21节:于丹日本讲座(5)第22节:于丹日本讲座(6)
第23节:于丹日本讲座(7)第24节:于丹日本讲座(8)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