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莊周的歡樂生活禪:人間莊子   》 第51節:勉強自己就是庸人自擾(3)      吳建雄 Wu Jianxiong

  然而,經過足足十天的愁思苦想,南榮還是一無所獲。於是他决定再次拜見老子。
  老子看到他,嘆了口氣,說:"雖然你作了自我反省,但你依然鬱鬱不安的心情讓人看着實在是沉重啊!我還能感覺到你心中那些欲望外溢的情況,這說明你多少還是有點邪念。人一旦受到外物的束縛,心神就會不可避免地變得繁雜與急促,內心世界必然會堵塞不通雜亂無緒,外部感官也會閉塞不通。外部感官和內心世界都被束縛纏繞,就算你道德再高尚也不可能持守,更何況是你這種剛開始學道的人呢!" 南榮說:"如果有人生了病,住在周圍的鄉鄰就會詢問他病情怎麽樣,有什麽感覺;生病的人如果還能清楚地說出自己的病情,那就算不上是生了重病。像我這樣的人去聽聞大道,就好像吃了藥反而加重了病情。現在,我衹希望能聽到一些關於養護生命的常規就可以了。"
  老子說:"養生的常規能使軀體與你的精神渾然一體並諧和發展嗎?能不失去真性情嗎?能不求助於卜筮就知道吉兇禍福嗎?能衹是滿足於自己的本分嗎?能對消逝了的事物不作過多苛刻的追求嗎?能捨棄效仿他人的心思去尋求自身的完善嗎?能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生活嗎?能心神寧寂無所執著嗎?能像初生的嬰兒那樣純真、質樸地微笑,簡單地面對世界嗎?你要明白,初生的嬰兒整天啼哭而咽喉卻不會嘶啞,這正是因為他聲音的諧和自然已經達到了頂點;嬰兒整天握着小手而不鬆開手指,也正是因為他的小手自然地握着,保持着原來的天性與常態;嬰兒整天瞪着小眼睛,一點也不眨,這也是因為他們的內心世界不會受製於外物。如果人能像嬰兒那樣,行走起來不知要去哪裏,平日居處不知道做些什麽,接觸外物無所用心,宛如隨波逐流、聽其自然,這就是養護生命的常規了。"
  南榮若有所思,再問:"難道這就是至人所謂的最高思想境界嗎?"老子說:"不,不是。這僅僅衹是像冰凍消解那樣,自然而然地消除我們心中憂鬱的本能。道德修養最高尚的人同普天下的人一樣嚮大地尋食,又跟大傢一起嚮天尋樂,不因外在的人物或利害而擾亂自己,不參與異端,不參與圖謀,不參與塵俗的事務,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走瞭然後又心神寧寂無所執著地到來。這也是我們所說的養護生命的常規。"南榮又問:"難道這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嗎?"老子說:"不是。我起初問過你,你能夠像初生的嬰兒那樣純真、質樸嗎?嬰兒活動不知道幹什麽,行走不知去哪裏,身形像枯槁的樹枝,心境像熄滅的死灰。像這樣的人,災禍不會到來,幸福也不會降臨。如果禍福都不存在,哪裏還會有人間的災害呢!沒有人間的災害,也就無所謂養護不養護生命了。"
  過分強求自己做超出自己能力的事就會使人産生煩惱。對於那些自己能做到的事,如果沒有按一定的規律去合理安排,依然會讓人煩躁、猜疑、不安、浮躁,於是亂了本心。
  這裏有個很有意思的細節,南榮第一次見老子時,老子見到他就問:"你怎麽還帶着這麽一大幫人來?"老子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南榮真的帶了很多人來,而是說南榮的腦子裏面有很多人的煩惱,他是帶着滿腦子的雜念來嚮老子請教問題的。煩惱可以傳遞傳染,甚至三四個人的煩惱可以同時堆積在一個人的頭腦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總是對別人的事充滿了好奇?在好奇心的作祟下,我們便會不安分起來,想進入別人的生活。殊不知這樣一來,別人生活裏的煩惱、他們遇到的問題,就會趁機進入,製約並睏擾着我們的大腦。我們的煩惱有一大部分原本不屬於我們,是多餘的煩惱。所以,人應該安分點,本分點。
  除此之外,老子還提到了一種隨遇而安的思想,不要太多心,沒有希望便不會有失望。但人能做到嗎?必然不能,而影子卻能做到,正因為如此,它纔無禍無福。的確,影子還有很多比人厲害的長處。比如,影子之間不會相互利用,影子相疊加還是影子。而人衹會相互利用,兩個人合在一起就衹能成為一對相互折磨的怪物。"心境安泰鎮定的人就會發出自然的光芒。發出自然光芒的,人各自顯其為人,物各自顯其為物。註重修養的人,才能保持較高的道德境界;保持較高的道德境界,人們就會自然地嚮往他,上天也會幫助他。人們所依附的,稱他為天人;上天輔佐的,稱他為天子。"智者想安靜生活,可以嗎?不行的!人民需要他,人民不會放過他。智者一旦被人依附,就要花費精神去保護人民。這樣一來,世間對他的要求就更高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江蘇文藝出版社
第1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1)第2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2)第3節:無挂無礙,自在而精彩(3)
第4節:蝶舞翩躚幻亦真(1)第5節:蝶舞翩躚幻亦真(2)第6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1)
第7節:安時處順不為哀樂所睏(2)第8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1)第9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2)
第10節:行器物之用必遭損殺(3)第11節:平常心是大智慧(1)第12節:平常心是大智慧(2)
第13節:平常心是大智慧(3)第14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1)第15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2)
第16節:精神充盈即可坐忘名利生死(3)第17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1)第18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2)
第19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3)第20節:不強加於人便是善待自己(4)第21節:修剪矯作易傷身害命
第22節:管教而不能施暴(1)第23節:管教而不能施暴(2)第24節:智慧在紂即為虐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