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断代 》 帝国兴亡隐秘史:谁杀死了秦帝国 》
第六章 被私欲压垮的陈胜(11)
潇水 Xiao Shui
而且陈胜早就说了“大楚兴”、“等死,死国可乎”、“王侯将相”等话,表达了他的政治主张是指向于复国(于公)和求分封(于私,但也是建立在复国的基础上)的,对于农民利益则似乎从来没提过。他讨论下一步未来政治走向的重要会议,是召集了陈城所有的官吏豪杰们来开的,而不是召集别人。并且会议上,陈胜完全接受了这些官吏豪杰的意见。则我们可以认为,陈胜的角色和身份属性是完全融于官吏豪杰之中的,他是代表了这些官吏豪杰地主的利益的。并且我们认为,这些与会的官吏豪杰也就随后纳入了他的领导核心团队(陈胜后面的分派张耳、陈余等人为将也证明了这一点)。
则陈胜的阶层身份属性是什么,是为了什么阶层而奋斗,这次运动的目标是什么,通过这次会议,已经大致可以判定了。
陈胜与这些三老(属于官吏)、豪杰商议复国和称王的事情,说明他的领导团队的核心是这些官吏和豪杰,他是代表了这一部分人的政治利益的,并且执行了与这些人达成的政治主张的(复国)!而这个政治主张并不是为解放农民服务的。
所谓“豪杰”,也叫豪强,在历朝历代都有,不论在京城还是郡县,他们都是一股很大的力量,有财有势,互相联姻,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很多时候政府都不敢过问。
陈胜召集陈城里的三老豪杰都来议事(既有政府的官吏,又有民间的豪强,是所有社会上的中层精英力量了),商量建立政权、称王和未来发展的事情,并且落实了会议决定,说明他的政权是官吏、豪杰、地主的政权。
现代学者们一般是这个意思,秦末起义既然是农民起义,而且又胜利了,自然最后结局应该是建立了农民政权。但是似乎结局又不是农民政权。于是只好这样解释:农民起义,最后被刘邦和六国贵族这种地主篡夺了,于是建立了地主政权的汉朝。
其实,从陈胜开始,就是开始建立地主的新政权的。这从陈城会议可以看出来。从起义前和起义中陈胜的话和口号中,也可以看出。
一句话,什么都不说,光看陈胜在陈城的会议的与会人员和会议决策内容,它就不是农民起义。他的“张楚”政权,是官吏、豪杰、地主的政权。因为,参加这次会议的,都是官吏、豪杰、地主;会议讨论的,是六国地主政权对秦政权的替代,是六国地主政权的恢复——复国。
下面我们说说复国的事情。
我们说,战国六雄时代的诸侯王族们,并不是因为有“桀纣之行”而亡国。六国贵族的暴虐程度不及纣王,秦国是靠打胜仗才兼并了他们的土地,并非他们的人民要掉转枪头归服秦国。随着六国的灭亡,分封体系结束了,皇权专制时代开始了。
但分封制的存在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人们并不情愿向皇权专制转型,特别是在转型以后,秦的一系列政策失误,使得人们没有从皇权专制中获得什么好处,于是以城邑豪杰、少年、平民、官吏为主导的多阶层联合行动,试图回复分封体系的运动就开始了。这是一场广泛阶层参与的社会运动,城邑平民、豪杰、士兵在里边扮演的巨大的主流角色(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再给例证),而农民遭受地主剥削进行反抗,并不是这场运动的主要性质和动作,而且单单这个因素也不足以导致推翻秦帝国。
我们说这是一场农民起义运动,不如说是一场人民起义回复六国和亡秦运动,是从前秦的统一战争的一种延续形式,当然是以反弹的形式延续的,而所谓农民推翻地主的政权和压迫,在这里面是从属的性质,甚至连从属的地位都不到。
在这种背景下,复立楚国而且推陈胜为楚王,就是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而不是解决农民问题,剥削和土地的问题,和建立农民政权——根本没涉及这个话题。会议上的唯一争论是到底应该谁来当楚王。
既然这场运动的政治目的是回复六国并立体系,那陈胜领导的运动要想走向成功,必须严格纳入这一轨道,所以张耳、陈余也才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复立六国之后的行动主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后岁月(1) |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后岁月(2) |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后岁月(3) |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后岁月(4) | 第一章 秦始皇的最后岁月(5) | 第二章 刘邦开始造势(1) | 第二章 刘邦开始造势(2) | 第二章 刘邦开始造势(3) | 第二章 刘邦开始造势(4) | 第二章 刘邦开始造势(5) | 第二章 刘邦开始造势(6) | 第三章 一个独裁者,四个大工程(1) | 第三章 一个独裁者,四个大工程(2) | 第三章 一个独裁者,四个大工程(3) | 第三章 一个独裁者,四个大工程(4) | 第三章 一个独裁者,四个大工程(5) | 第三章 一个独裁者,四个大工程(6) | 第四章 专制时代开始了(1) | 第四章 专制时代开始了(2) | 第四章 专制时代开始了(3) | 第四章 专制时代开始了(4) | 第四章 专制时代开始了(5) | 第四章 专制时代开始了(6) | 第四章 专制时代开始了(7)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