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读《金瓶梅》品明朝社会 》
人性本恶非本善(1)
梅朝荣 Mei Chaorong
西门庆听了,笑将起来:“我并不知干娘有如此手段!端的与我说这件事,我便送十两银子与你做棺材本。你好交这雌儿会我一面。” ——《金瓶梅》第二回 何九接了银子,自忖道:“其中缘故那却是不需提起的了。只是这银子,恐怕武二来家有说话,留着倒是个见证。”一面又忖道:“这两日倒要些银子搅缠,且落得用了,到其间再做理会便了。” ——《金瓶梅》第六回 (西门庆)便叫小厮拿过拜匣来,取出六锭三十两雪花官银,放在面前,说道:“这个不当甚么,先与你老人家买盏茶吃,到明日娶过门时,还你七十两银子、两匹缎子,与你老人家为送终之资。其四时八节,只管上门行走。”这老虔婆黑眼珠见了二三十两白晃晃的官银,满面堆下笑来,说道:“官人在上,不是老身意小,自古先断后不乱。” ——《金瓶梅》第七回 《三字经》开篇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念了几百年,可是还是没有弄明白,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呢?金钱与道德凑在一起,选择哪个占据首位?人性的善恶也许这个时候能够发挥它最大的作用了,如何选择,得看这个人的做事原则是什么。如果这个人没有原则,金钱与道德对他来说都是一样,哪个更有利就选择哪个。如果这个人有原则,什么样的原则才算是善,什么样的原则又算是恶呢?况且做事的原则有时候是变化的,跟随社会环境的改变,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化,往往用一种标准并不能全部概括。 《金瓶梅》中的王婆,为了能赚两个钱,帮人牵线搭桥,拐骗人妻;何九只是手头不宽裕,竟然昧着良心,瞒天过海,帮着西门庆焚烧武大;杨婆子也是一个见钱眼开的人,西门庆掏出三十多两银子,就乐得不行,拼了命为孟玉楼出嫁铺路。 人们常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西门庆每次办事,都是大把大把地扔钱,只有钱到了,事情就办成了。更加露骨的还有,韩道国的老婆王六儿,她的目的更明确——勾引住西门庆,从他身上得到好处。每次跟西门庆在一起的时候,不是让西门庆派韩道国去做买卖,就是向西门庆要钱要衣,她所付出的则是肉体上的代价,倒是简单明了。明朝中后期社会出现这样的价值观念,是物欲横流的结果,还是人性本质变形的结局? 明代皇帝极力鼓吹程朱理学,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惟一选择,从而钳制人们的思想。但是,与此同时,皇权高度集中又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堕落,明中叶以后的一些皇帝,不是修斋建醮,书符咒水,就是声色犬马、贪婪荒淫。所以,在明代,无处不见程朱理学,又无处不见对金钱、权势、女色的追求。 西门庆曾经叫嚣:“咱闻那佛祖西天,也只不过要黄金铺地;阴司十殿,也要些楮镪营求。咱只消尽这家私广为善事,就使强奸了嫦娥,和奸了织女,拐了许飞琼,盗了西王母的女儿,也不减我泼天富贵!”(第五十七回) 这也标示着晚明社会思潮正在改变。那种赤裸裸的纵欲主义已成为一个新思想,并且这种新思想还被作为武器来对抗传统封建伦理道德。以往被世人所不齿的追求自身享乐的人生目的,现在成了追求的目标。整个形势的发展势必忽略了人生责任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进而逐渐演变成了倡导一种享乐主义、纵欲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颓废生活方式。《金瓶梅》所展现的正是晚明社会中儒家价值观念渐渐消解,佛教、道教日益世俗化,贪婪趋利成为社会主导的价值取向。 从明代中叶以来,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尤其是在南方一些手工业发达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社会上奢侈享乐、越礼逾制之风愈演愈烈。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拜金主义”在社会生活中急剧膨胀,出现了“金令司天,钱神卓地”的局面。受封建伦理道德影响的封建官僚阶层自身呈现出严重的人格分裂。虽然开口闭口仍是大讲封建伦理道德,而实际行动上却与封建伦理道德的“重义轻利”、“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价值追求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相违背。很多官员为了攫取财富,利用自身特权参与了商业活动,甚至出现了“官与贾无别矣,贾与官亦复无别,无官不贾,且又无贾不官”的局面。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千古一奇梅 |
|
|
杀人不见血的刀(1) | 杀人不见血的刀(2) | 杀人不见血的刀(3) | 太监敢顶半边天(1) | 太监敢顶半边天(2) | 太监敢顶半边天(3) | 玩主坯子皇帝命(1) | 玩主坯子皇帝命(2) | 玩主坯子皇帝命(3) | 父母还是亲生好(1) | 父母还是亲生好(2) | 父母还是亲生好(3) | 特务行业很吃香(1) | 特务行业很吃香(2) | 特务行业很吃香(3) | 平民组织闹党派(1) | 平民组织闹党派(2) | 平民组织闹党派(3) | 亲兄弟得明算账(1) | 亲兄弟得明算账(2) | 亲兄弟得明算账(3) | 别人挖坑自己跳(1) | 别人挖坑自己跳(2) | 别人挖坑自己跳(3) | |
| 第 [I] II [III] [IV] [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