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中國古代社會 》
(二)重農、抑末
何茲全 He Ciquan
西周春秋社會,是平靜的農業社會。幾乎全部社會上存在的人口,都依農業而生存。氏族解體,公社成員成為獨立的個體小農,但人們賴以生存的産業仍然是農業。商業交換經濟起來後,瓦解了氏族公社,使公社成員成為個體小農。但商品交換經濟並不停止在這裏,它繼續發展,又破壞了小農經濟促使小農破産。農業和小農經濟是國傢的經濟基礎,小農是租賦徭役的負擔者。商業交換經濟對農業和小農經濟的破壞,引出國傢的重農抑末政策。
商鞅變法,就奬勵耕戰,重農輕商。“勠力本業耕織緻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把事末利即經營商業和怠而貧同樣看待,妻子兒女要沒入官府為奴隸。商鞅主張“使商無得糴”,“貴酒肉之價,重其租”、“重關市之賦”、“以商之口數使商”、使“農逸而商勞”。(見《商君書·墾令》)。凡此種種,皆是打擊商人的。秦始皇二十八年東巡,在琅邪刻石頌功德,還說:“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史記·秦始皇本紀》)。仍是重農輕商。
漢朝繼續執行重農抑末政策。劉邦“乃令賈人不得衣絲乘車,重稅租以睏辱之。”(《漢書·食貨志下》)。惠帝、高後時,以“天下初定,復弛商賈之律,然市井子孫亦不得為官吏。”(同上)。
文帝即位,農民“背本趨末”的趨勢出現了,賈誼為文帝劃策,提出重農。他說:“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又說:“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衆,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産何得不蹷?”又說:“今歐(驅)民而歸之農,皆著於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遊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可以為富安天下。”(《漢書·食貨志上》)。
賈誼之後,又有晁錯,也嚮文帝提出重農抑商的建議。商業交換破壞小農經濟,這是根,這是客觀事實。有了這個客觀事實作基礎,文帝就很高明的接受了他的建議。
文帝不止一次的下詔,說“農,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群臣農以勸之。”(《漢書·文帝紀》)。
但交換經濟的發展,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大趨勢,這是人力所不能抑得住的,正像晁錯所說,“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漢書·食貨志上》)。在官府租賦徭役和交換經濟雙重壓迫下,農民是一路衰落下去。
為了使農民在交換經濟的侵蝕下站得住,能對國傢出租賦負徭役,皇帝采取了各種辦法扶助農民。
早在戰國初年,李悝相魏文侯盡地力之教,就采取措施扶助農民。他主要采取了兩種辦法:一是使農民“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生活上能夠基本穩定。二是采取平糴政策,在豐收之年也不致“𠔌賤傷農”。歲有豐歉。李悝把豐年分為上中下,歉年亦分為上中下。豐年𠔌賤,依上中下豐收情況以平價收購農民的多餘糧食。使𠔌賤不得傷農。歉年𠔌貴,依上中下歉收情況以平價賣出糧食,使𠔌貴不得傷民。此之謂平糴。他認為“善為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漢書·食貨志上》)
梁惠王對孟子說:“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的希望在富國強兵,但他知道衹有農民生活過得去才能富國強兵,他不得不註意農民生活而采取對農民有利的政策。
隨着小農經濟的日趨睏難,漢朝政府更是努力扶助農民。文帝時,晁錯提出貴粟、減賦的辦法。晁錯說:“欲民務農,在於貴粟,貴慄之道,在於使民以粟為賞罰。今募天下入粟縣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農民有錢,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餘者也,取於有餘以供上用,則貧民之賦可損。”(《漢書·食貨志上》)。他建議先入粟邊地,後又建議“邊食足以支五歲”後,“可令入粟郡縣,足支一歲以上”,就可以“勿收農民租”。文帝接受晁錯的建議,令民入粟邊,又入粟郡縣。乃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稅之半。十三年,“遂除民田之租稅”。
經過漢初數十年生養休息,武帝即位之初全國上下一片富庶景像。這時期北方的匈奴強大起來。漢初帝國國力弱,社會窮,對匈奴衹好采取忍辱和親辦法。武帝時富起來,對匈奴入侵邊境,遂發動反擊。長期對匈奴作戰,戰勝了匈奴,也消耗了自己的國力。社會內部,也問題叢生。“罔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並兼,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麯。”(《漢書·食貨志上》)。
“而富商賈,或滯財役貧,轉轂百數,廢居邑,封君皆低首仰給焉。冶鑄鬻????,財或纍萬金而不佐公傢之急。黎民重睏。”(《漢書·食貨志下》)。
一方面要籌劃擴大財政收入,一方面要抑製商人豪黨的兼併,武帝對商人采取了嚴厲的打擊政策。除官鑄錢和????鐵專賣外,有以下一些措施。
筭緡,即資財稅。“諸賈人、末作、貰貸、賣買、居邑、貯積諸物及商以取利者,雖無市籍,各以其物自占。率緡錢二千而筭一,諸作有租及鑄,率緡錢四千筭一;非吏比者,三老、北邊騎士,軺車一筭;商賈人,軺車二筭,船五丈以上,一筭。匿不自占,占不悉,戍邊一歲,沒入緡錢。有能告者,以其半畀之。”(《漢書·食貨志下》)。
禁商人名田。“賈入有市籍及傢屬,皆不得名田,以便農。敢犯令,沒入田貨。”(同上)。按:田貨,《史記·平準書》作田僮。於意為長。
置平準均輸官壟斷貨物運輸。“桑弘羊為治粟都尉。領大農,盡代(孔)僅斡天下????鐵。弘羊以諸官各自市相爭,物以故騰躍,而天下賦輸或不償其僦費,迺請置大農部丞數十人,分部主郡國,各往往置均輸、????鐵官。今遠方各以其物如異時商賈所轉販者為賦,而相灌輸。置平準於京師,都受天下委輸。召工官治車諸器,皆仰給大農。大農諸官,盡籠天下之貨物,貴者賣之,賤則買之。如此,富商大賈亡所牟大利則反本,而萬物不得騰躍,故抑天下之物,名曰平準。天子以為然而許之。”(同上)。
筭緡錢,商人多呈報不實。於是揭發大興。楊可告緡編天下,中傢以上大抵皆遇告,杜周治之,獄少反者。迺分遣御史廷尉正監分曹往,即治郡國緡錢,得民財物以億計,奴婢以千萬數,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宅亦如之。於是商賈中傢以上大氐破。
平準均輸施行的結果,武帝北至朔方,東封泰山,巡海上,旁北邊以歸。所過賞賜用帛百餘萬匹,錢金以巨萬計,皆取足大農。一歲之中,太倉、甘泉倉滿,邊餘𠔌,諸均輸帛五百萬匹。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
武帝徵伐四方,特別對匈奴的長期作戰,最終受害者仍是農民,對商人的打擊,本是要“摧浮淫並兼之徒”的,其災害最終也落在農民身上。“官作????鐵器苦惡(師古曰:????味既苦,器又脆惡,故總雲苦惡也),賈貴,或強令民買之”(《漢書·食貨志上》),農民固受其害,官商代私商,農民亦未受其利。《????鐵論·本議》:“文學曰:古者之賦稅於民也,因其所工,不求所拙。農民納其獲,女工勁其功。今釋其所有,責其所無,百姓賤賣貨物以便上求。間者,郡國或令民作布絮,吏恣留難,與之為市。……行好賣平,農民重苦,女工再稅,未見輸之均也。縣官猥發,闔門擅市,則萬物並收。萬物並收,則物騰躍,騰躍,則商賈牟利,自市,則吏容姦豪,而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輕賈姦吏收賤以取貴,未見準之平也。”????鐵、酒榷、均輸三者官營,固然打擊了商人,但卻滋長了官僚資本和官商的腐敗。《????鐵論·刺權》文學曰:“自利官之設,三業之起,貴人之傢,雲行於途,轂擊於道,攘公法,申私利,跨山澤,擅官市,非特巨海魚????也;執國傢之柄以行海內,非特田常之勢陪臣之權也;威重於六卿,富纍於陶衛,輿服僭於王公,宮室溢於制度,並兼列宅,隔絶閭巷。……是以耕者釋耒而不勤,百姓冰釋而懈擔何者?已為之而彼取之,僭侈相效,上升而不息,此百姓所以滋偽而罕歸本也。”
過去常把武帝末百姓窮睏和社會動亂不安的原因歸之窮兵黷武,這衹說明了問題的一半,另外,官營????鐵業和平準均輸,控製了商業交易,也破壞了社會生産。它阻礙了人們生産的積極性,促使耕者釋耒,百姓懈擔這更是一條重要的經濟本身的原因。
昭帝時,不斷采取措施協助農民渡過難關。時霍光輔政,他采取的措施有:一是貸給或賜給貧民種糧和食糧,二是減免租稅,三是賜給公田或假給公田。
始元二年“三月,遣使者振貸貧民毋種食者。秋八月詔曰:往年災害多,今年蠶麥傷,所振貸種食勿收責,毋令民出今年田租。”(《漢書·昭帝紀》)
四年秋七月詔曰:“比歲不登,民匱於食,流庸未盡還。往時令民共出馬,其止勿出。諸給中都官者,且減之。”(同上)。
元鳳二年六月詔曰:“其令都國毋斂今年馬口錢,三輔太常郡得以叔粟當賦。”(同上)。師古曰:“諸應出賦算租稅者,皆聽以叔粟當錢物也。叔,豆也。”
三年正月,“罷中牟苑,賦貧民。詔曰:迺者民被水災,頗匱於食。朕虛倉廩使使者振睏乏,其止四年毋漕,三年以前所振貸,非丞相、御史所請邊郡受牛者,勿收責。”
四年,“勿收四年、五年口賦,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同上)。
六年正月,詔曰:“夫𠔌賤傷農,今三輔太常𠔌減賤;其令以叔粟當今年賦。”(同上)。
元平元年二月,“詔曰:天下以農桑為本。日者省用,罷不急官,減外徭,耕桑者益衆,而百姓未能傢給,朕甚憫焉,其減口賦錢。有司奏請減什三,上許之。”(同上)。
昭帝年幼,政務一决於霍光。靠了霍光的安集措施,使得社會經濟稍得復蘇,“流民稍還,田野益闢,頗有畜積”。(《漢書·食貨志上》)。
宣帝繼續以公田賜、假農民和減租賦。
本始三年,“大旱,郡國傷旱甚者民毋出租賦。三輔民就賤者且毋收事。盡四年。”師古曰:收,謂租賦也;事,謂役使也。盡本始四年而止。”(《漢書·宣帝紀》)。
地節元年三月,“假郡國貧民田。”(同上)。
三年詔曰:“前下詔假公田貸種食,其加賜鰥寡孤獨高年帛。”(同上)。
三年又詔:“池籞未禦幸者,假與貧民。郡國官館,勿復修治。流民還歸者,假公田貸種食。且勿筭事。”師古曰:“不出筭賦及給徭役。”(同上)。
元鳳三年,“減天下口錢。”(同上)。
四年,“以邊塞亡寇,減戍卒什二。”(同上)。
甘露二年,“赦天下,減民筭三十。”(同上)。
宣帝“用吏多選賢良,百姓安土,歲數豐穰。”(《漢書·食貨志上》)。昭宣時代成為西漢中興時代。但隨着經濟復蘇,交換經濟發展,元帝以後,農民破産流亡的情勢更加嚴重。其實,宣帝末年社會問題即已顯露。宣帝死之年,一個詔書說:“方今天下少事,繇役省減,兵革不動,而民多貧,盜賊不止,其咎安在?”(《漢書·宣帝紀》)。
其咎安在?其咎在於富商豪強的土地兼併。宣帝晚年的情況,更鮮明的顯示漢代社會出現危急的原因是交換經濟的發展,而不是租賦徭投的徵收。昭宣時期,租賦徭投是輕的。在“天下事少、繇役省減、兵革不動”的時代,而民貧了,盜賊不止了。
元帝多次給民公田,減免租賦,貸給種食。
初元元年,“以三輔、太常郡國公田及苑可省者,振業貧民。貲不滿千錢者,賦貸種食”。(《漢書·元帝紀》)。
又曰:“關東今年𠔌不登,民多睏乏。其令郡國被災害甚者毋出租賦。江海陂湖園池屬少府者以假貧民,勿租賦。”(同上)。
二年,“詔罷黃門乘輿狗馬,水衡禁囿,宜春下苑。少府佽飛外池,嚴籞池田,假與貧民。”(同上)。
永光元年三月詔曰:“其赦天下,令厲精自新,各務農畝,無田者皆假之,貸種食如貧民。”
但這些辦法,假或賜公田、貸種食、減租賦等已不能解决問題,根本無救於貧民的困苦。元帝時農民的生活情況是:“元元大因,流散道路,盜賊並興。”(《漢書·元帝紀》)。“元元之民,勞於耕耘,又亡成功,因於饑饉,亡以相救。”(同上)。賜公田是沒有用的,正如貢禹上元帝書所說:“故民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貧民雖賜之田猶賤賣以賈,窮則起為盜賊。”(《漢書·貢禹傳》)。
重農抑末政策,沒有救了農民,也沒有抑得住末。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言 | 壹 由部落到國傢 一、早期國傢的出現 (一)殷商社會和經濟 | (二)周人的早期生活 | (三)滅商後商周兩族的關係 | 二、階級分化和演變 (一)貴族 | (二)國人 | (三)衆、庶、民 | (四)私徒屬 | (五)隸臣妾 | (六)《詩經》中所見各階級的生活 | 三、井田和土地制度 (一)土地公有製的史影 | (二)周王、諸侯、貴族土地所有製 | (三)公田和私田 | (四)國與野的不同田製 | (五)農業生産工具和技術 | 四、早期國傢形式 (一)王廷和群僚 | (二)城邦國傢 | (三)國(地緣)與傢(血緣)兩係的合一 | (四)禮、刑、兵、稅、役 | 貳 古代社會 一、春秋戰國之際的經濟社會變化 引言 | (一)農業生産力的飛躍發展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1.交換和商人的活躍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2.貨幣和城市興起 | (二)城市交換經濟的興起 3.交換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