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正解   》 第51節:第三節 樂在學中(6)      劉德江 Liu Dejiang

  有一次,吳越王錢俶送給趙匡胤一條寶犀帶,趙匡胤對錢俶說:"朕有三條寶帶,和你的不一樣。"錢俶請求趙匡胤給他欣賞,趙匡胤便笑着說:"汴河一條,惠民河一條,五丈河一條。"聽到這個回答,錢俶十分慚愧,同時也感到趙匡胤與五代各帝王完全不同。作為一個君王,不以貪圖享樂為樂事,將精力完全投入到國民生計的方面,這便是他成功的原因。
  趙匡胤十分註重國計民生,特別是在用贖買政策收取兵權、財權之後,再加上不斷對南方用兵,使得趙匡胤更加註重節儉。平時的開銷能省就省,所用的乘輿很樸素,寢宮中的葦簾都是用青布包邊,宮中圍幕也沒有花紋作裝飾。趙匡胤經常把布衣等物賜給左右近侍,說:"朕過去就穿這些。"
  趙匡胤不僅以身作則,厲行節儉,而且還嚴格約束傢人,教導其子女不能貪求奢華。一次趙匡胤的女兒魏國長公主穿了一件用翠鳥羽毛作裝飾的短上衣入宮,趙匡胤見到後,十分氣憤,他對公主說:"你把這件衣服給我,從今以後,不要用翠鳥羽毛作裝飾了。"公主笑着說:"這有什麽了不起,能用去幾根翠鳥羽毛?"趙匡胤正色說道:"你說得不對,你穿這樣的衣服,宮中其他親戚必會爭相效仿。這樣一來,京城翠鳥羽毛價格便會上漲了,百姓有利可圖,就會從四處輾轉販運進來,那要殺傷多少翠鳥呀,這都是由你引起的。你生長在富貴之傢,要珍惜這福分,千萬不能開此奢華之端。"
  還有一次,宋皇后對趙匡胤說:"當了這麽長時間的天子,就不能用黃金把乘坐的肩輿裝飾一下麽?出來進去也氣派些。"趙匡胤說:"我大宋富有四海,宮殿全用金銀來裝飾,也不難辦到。朕為一國之君,就要為天下百姓着想,國傢的錢財怎麽能亂用呢?古人說:'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如果全為自己考慮,奢靡無度,那麽天下人又該怎麽做呢?以後你們就不要再提這類事了。"
  趙匡胤身為一國之君,能認識並切實做到這一點,確實不容易,按孔子好學者的標準來說,他應當算是一個"好學的皇帝"。其實仔細想一下,做到這一點並不睏難,衹要我們堅持一種志嚮,心無旁騖地做事,達到孔子所說的好學,我想無論什麽事,衹要你能堅持,人人都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學無常師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篇第十九》)意思是,衛國的公孫朝問子貢說:"仲尼那樣的學問,是從哪裏學來的啊?"子貢說:"文王武王時的禮樂等知識,並沒有墜落到地上,失去蹤影,它們仍在現今活着的人身上。善於學習的賢者認識了那些知識的根本和大部分內容,不善於學習的人衹能認識那些皮毛,現在的人們都傳有文王武王時的知識。我們的老師,在哪裏不在學?但是誰又是他固定的老師啊?"
  這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一開始可能需要固定的老師給你講授,但是到了一定程度之後,一些知識並不能完全從固定的老師那裏獲得,一個老師並不能什麽都知道,所以你衹能嚮那些懂得的人求教。一些人或許在學識的廣度和深度上並不如你,但是他在某一方面比你瞭解,他便可以做你的老師,這也正合"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意思。不過這裏更強調學無常師的境界,一個人如果達到這種境界,他的學問將會有突飛猛進的提高。
  在我國北朝時,學者孔播門下有位學生名叫李謐,他聰明機智,又很用功。沒過幾年後,李謐的學識遠遠超過了老師孔播。但李謐並未因此而離開孔播門下,反而更覺得需要嚮孔播學習。孔播在學識方面不但不擺老師的架子,反而虛心嚮李謐請教。一開始,李謐覺得學生教老師是不尊師的表現,說話總是吞吞吐吐,怕對老師的影響不好。孔播的學者風範在此表現出來了,他看出了李謐的心思,於是,誠懇地對他說:"你要知道,凡是在某一方面比我高明的人,都可以作為我的老師。何況你呢?"這件事傳出以後,其他學生深受感動,還編了一首短詩贊揚孔播:"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李謐認為雖然自己在學識方面比老師稍稍勝出一些,但在做人做學問"學無常師"的境界上,他永遠要嚮孔播學習。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