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万里长城纵横谈   》 第四编 民族融合(9)      董耀会 Dong Yaohui

  长城区域少数民族在狩猎方面都有哪些习俗?
  长城区域的各民族在传统上以不同的经济活动为主。鄂温克族经济中狩猎业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他们崇拜熊神,猎熊仪式非常繁琐,既有不能说“打熊”“熊死了”等这类话语的禁忌,又制定有狩猎、熊肉分配规矩。满族有捕捉和训练狩猎用的猎鹰“海东青”的习俗,对于捕捉训练猎鹰的时间都有约定俗成的规定。蒙古、满、锡伯等民族过去均有围猎习俗,讲究代工合作,怎样分配任务,如何射杀兽类动物等,均有传统办法。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在得到猎获品后,保存着原始共产主义平均分配食物的习俗。
  雁门关外的民俗有哪些特点?
  晋北雁门关外,俗称塞外,历史上一直是中原地区同北方边塞地区的接壤地带。这里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大量吸收和融合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分,形成了多民族文化现象。
  房屋坐向,旧民房多为坐西向东。这是契丹人的习俗。契丹人崇拜太阳,建房坐西向东,为的是每天一早就能迎接太阳的升起,沐浴阳光。大同市保存完好的辽代建筑上下华严寺即为坐西向东。
  着装喜穿皮衣。解放初期,农村人,包括妇女在内,普遍穿“羊皮袄”“毛毡鞋”,戴“毛毡帽”。这固然与当地养羊、产皮、产毛和气候寒冷有关,但也明显是受了北方游牧民族穿着习惯的濡染,也可能是当时条件下的一种引进。
  雁门关外人大量杀牲吃肉和喝酒,过年过节,亲朋上门,红白喜事,隆冬天寒,都要喝酒吃肉。
  长期以来,雁门关外一带既保留了汉民族沿河水稳定居住的传统种植的产业习惯,也沿袭了游牧民族养骡马牛羊的家庭养殖方式,形成了典型的地域性农牧混合经济形态。
  正月十五闹元宵,农村和小城镇盛行土摊子秧歌,踢鼓子拉花。过去传统庙会,多配合以牲畜交易为主要内容的骡马大会,同时组织文艺活动。文艺活动多以爱情戏耍为基调,形式多为“二人台”和“耍孩儿”带有浓厚的草原边塞风情。
  宗教信仰也较普遍。北魏和辽代雁门关外佛教盛行,云冈、上下华严寺、应州塔寺、灵丘觉山寺的建筑可以证明。道教以北岳恒山为代表。解放前,各县城和较大的农庄,都有三清观、真武庙、老爷庙、财神庙、奶奶庙等。文庙各地都有。龙文化也非常突出,有九龙壁、五龙壁、三龙壁、一龙壁等。
  雁门关外曾经是各部民族战争的交战区,燃点烽火是古代军事防务上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和自我保护的神圣符标,因而,垒旺火成了当地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至今不衰。过大年、闹元宵娶媳妇、重大喜庆活动,都要垒旺火,大型旺火可达几层楼高度,寓有迎喜接福,庆贺升平,祛邪除恶,旺气通达之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编 历史沿革(1)第一编 历史沿革(2)第一编 历史沿革(3)第一编 历史沿革(4)
第一编 历史沿革(5)第一编 历史沿革(6)第一编 历史沿革(7)第一编 历史沿革(8)
第一编 历史沿革(9)第一编 历史沿革(10)第一编 历史沿革(11)第一编 历史沿革(12)
第一编 历史沿革(13)第二编 建筑遗存(1)第二编 建筑遗存(2)第二编 建筑遗存(3)
第二编 建筑遗存(4)第二编 建筑遗存(5)第二编 建筑遗存(6)第二编 建筑遗存(7)
第二编 建筑遗存(8)第二编 建筑遗存(9)第二编 建筑遗存(10)第二编 建筑遗存(11)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