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 藝文類聚   》 捲五十一 封爵部 據明本補      歐陽詢 Ouyang Xun

  ○總載封爵 親戚封 功臣封 遜讓封 外戚封 婦人封 尊賢繼絶封
  ◇總載封爵
  《周官》曰:王畿,其外方五百裏,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衛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蠻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鎮服。又其外方五百裏,曰蕃服。
  《呂氏春秋》曰:太公望封於齊,周公旦封於魯,二君者甚相善也,相謂曰:何以治國,太公望曰:尊賢上功,周公曰:親親上恩,太公曰:魯自此削矣,周公曰:魯雖削,有齊者亦必非呂氏也,其後齊日以大,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氏有齊國,魯日以削,至於僅,四十四世亡。
  《史記》曰:殷以前尚矣,周封五等,公侯伯子男,然封伯禽康叔於魯衛,地各四百,親親之義,褒有德也,太公兼五侯地,尊勤勞也,武王成康,所封數百,而同姓五十,地土[《太平御覽》一百九十八作上。]不過百裏,下三十,以輔衛王室。
  又曰:騶忌見威王,王說之,三月而受相印,淳於髡見之曰:善說,既有愚志,原陳諸前,髡說畢,趨出,至門而面其僕曰:是人者,吾語之徵[太平御覽一百九十八作微。]言五,其應我若響之應聲,是必封不久矣。
  《漢書》曰:李廣與望氣王朔語曰:漢擊匈奴,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妄校尉已下,材能不及中人,以軍功取侯者數十人,廣不為後人,然終無尺寸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耶,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者乎,廣曰:吾為隴西太守,羌嘗反,吾誘降八百餘人,詐而同日殺之,至今恨獨此爾,朔曰:禍莫大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也。
  漢雜事曰:天子太社,以五色為壇,封諸侯者,取其土,苴以白茅,授之,各以所封方之色,以立社於其國,故謂之受茅土,漢興,唯皇子封為王者得茅土,其他臣,以戶賦租入為節,不受茅土,不立社。
  《東觀漢記》曰:上封功臣,皆為列侯,大國四縣,[原訛絲,據馮校本改。]餘各有差,博士丁恭等議,古帝王封諸侯,不過百裏,故利以建侯,取法於雷,上曰:古之亡國,皆以無道,未嘗封功臣地多而滅者也,乃遣謁者,即授印綬。
  又曰:馮勤使典諸侯封事,勤差量功次輕重,國土遠近,地勢豐王,不相逾越,莫不厭服焉,自是封爵之製,非勤不定
  《白虎通》曰:受命之王,緻太平之美,群臣上下之功,故盡封之,及中興徵伐,大功皆封,盛德之士亦封之,以德封者,必試之為附庸,三年有功,因而封之五十裏,元士有功者,亦為附庸也,其位大夫有功,成封五十裏,卿成封七十裏,公成封百裏。
  又曰:王者即位,先封賢者,憂民之急也,故列土分疆,非為諸侯,張官設府,非為卿大夫,皆為民也。
  《????鐵論》曰:昔太公封營丘之墟,闢草萊而居焉,地薄人少,於是通利末之道,極女工之功,是以鄰國交於齊,財畜貨殖,世為彊國,管仲相桓公,襲先君業,輕重之變,南服彊楚,而霸諸侯,袁子曰:今有卿相之才,居三公之位,修其治政,以寧國傢,未必封侯也,今軍政之法,斬一牙門將者封侯,夫斬一將之功,孰與安寧天下者乎,夫斬一將之功者封侯,失封賞之意也。
  《相書》曰:天中容半印,封侯。
  又曰:天中正舀如刀者,封侯。
  《周易》曰: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左傳》曰:齊莊公為勇爵,殖倬郭最欲與焉,州綽曰:東閭之役,臣左驂迫,還於門中,識其枚數,其可以與乎,公曰:子為晉君也,對曰:臣為隸新。
  《管子》曰:爵不尊,祿不重者,不與圖難犯危,以其道為未可以求之也,是故先王製軒冕,足以著貴賤,不求其美,設爵祿,足以守其服,不求其親,使君子食於道,小人食於力。
  《孟子》曰:有天爵,有人爵,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脩其天爵,而人爵從之,脩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
  《商君書》曰:明主之所貴唯爵,爵賞不榮,其民不急,列爵不顯,則民不事,爵易得,則民不貴祿,賞不道,則民不以死爭位也。
  又曰:凡人主之所以勸民者,官爵也,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今民求官爵,皆不農戰,而以功言虛道,此謂勞民者,其國必削。
  周官禮曰: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裏,其食者半。
  又曰:公執桓圭。
  又曰: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裏,其食者三之一。
  又曰:諸侯諸伯七命,其國傢宮室,車旗衣服禮儀,皆以七為節。
  又曰:侯用信圭。
  又曰: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裏,其食者四之一。
  又曰:伯用躬圭。
  又曰: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裏,其食者四之一。
  又曰:子男五命,其國傢宮室,車旌衣服禮儀,皆以五為節。
  又曰:子執穀璧。
  又曰:諸男之地,封疆方百裏,其食者四之一。
  又曰:男執蒲璧。
  百官表註曰:五等諸公,周官,金章朱綬,朱質四采玄文,織百四十首,廣尺四寸,長一丈六尺,朝服,進賢三梁冠,官品第二,地方七十五裏,位視三公班次,邑三千八百戶,國秩絹千八百匹,妾六人,車前司馬十四人,旅賁五十人。
  又曰:縣侯,漢官也,自縣侯而下,通號列侯,金章紫綬,朝服,進賢三梁冠,官品第三,光武中興論功,封大功臣吳漢鄧禹各四縣,賈復朱浮三縣,耿弇等二十九人,[句有脫文。]
  又,縣侯有傢丞庶子之官,列侯皆亦如之。
  漢官解詁曰:列侯,金印紫綬,以賞其有功,功大者食縣邑,小者食鄉亭,得臣其所食吏民,本為徹侯,避武帝諱曰通侯,舊時文書,或爵通侯是也,後更曰列侯,今俗人或都言諸侯,乃王爾,非此也,列侯歸國,不受茅土,不立宮室,各隨貧富。
  環濟要略曰:爵有五等,公者無人[疑當作晻。]也,故文比麽[疑當作北晻。]為公。
  又曰:伯,把也,持政事也。
  又曰:子猶孳孳,恤下之稱也。
  又曰:男,任也,任治事,受王命為君也。
  《周書》曰:能移於衆,與百姓同,謂之公。
  又曰:能樹名生物,與天道俱,謂之侯。
  謚法曰:執應八方曰侯。
  《孝經援神契》曰:侯候也,所以守蕃也。
  【詔】梁任昉初封諸功臣詔曰:草昧權輿,事深締構,康俗成務,義在庇民,自非群才並軌,文武宣翼,將何以啓茲景祚,弘此帝圖,或運籌帷帳,經啓王業,或攻城略野,殉義忘生,或股心爪牙,折衝禦侮,忠勤茂德,夷險一致,並宜建國開宇,蕃屏王室,山河之誓,永永無窮。
  【論】後魏王粲爵論曰:依律有奪爵之法,此謂古者爵行之時,民賜爵則喜,奪爵則懼,故可以奪賜而法也,今爵事廢矣,民不知爵者何也,奪之民亦不懼,賜之民亦不喜,是空設文書而無用也,今誠循爵,則上下不失實,而功勞者勸,得古之道,合漢之法,以貨財為賞者,不可供,以復除為賞者,租稅損減,以爵為賞者,民勸而費省者,故古人重爵也。
  晉陸機五等論曰:五等之製,始於黃唐,郡縣之治,創自秦漢,得失成敗,備在典謨,是以其詳可得而言,夫先王知帝業至重,天下至廣,廣不可以偏製,重不可以獨任,任重必於藉力,製廣終乎因人,於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財其親疏之宜,使萬國相維,以成盤石之固,宗庶雜居,而定維城之業,知其為人不如厚己,利物不如圖身,安上在於悅下,為己在乎利人,是以分天下以厚樂,而己得與之同憂,饗天下以豐利,而我得與之共害,故諸侯享食土之實,萬國受世及之祚,夫然,則南面之君,各務其治,世治足以敦風,道衰足以禦暴,故彊毅之國,不能擅一時之勢,雄俊之民,無所寄霸王之志,降及亡秦,棄道任術,懲周之失,自矜其得,尋斧始於所庇,製國昧於弱下,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共害,雖速亡趣亂,不必一道,顛沛之釁,實由孤立,是蓋思五等之小怨,忘經國之大德,知陵夷之可患,闇土崩之為痛,漢矯秦枉,大啓侯王,境土逾溢,不遵舊典,是以諸侯阻其國傢之富,憑其士民之力,勢足者反疾,土狹者逆遲,六臣犯其弱綱,七子衝其漏網,皇祖夷於黥徒,西京疾於東帝,是蓋過正之災,而非建侯之纍也。
  ◇親戚封
  《左氏傳》曰:太上以德撫民,其次親親,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故封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魯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將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毛詩》曰:乃命魯公,俾侯於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
  又曰: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
  《史記》曰: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予虞,曰:以唐封汝,史佚因言,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耳,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漢書》曰:漢興之初,尊王子弟,大啓九國,京師內史,凡十五郡,公主列侯,頗邑其中,蕃國大者,跨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製京師,諸呂之難,賴於諸侯也。
  《孟子》曰:象至不仁,封諸有庳,仁人之於其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怒焉,親愛之而已矣,親之欲其貴,愛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者,富貴之也,身為天子,弟為匹夫,可謂親愛之乎。
  【詔】魏明帝詔曰:古之帝王,封建諸侯,所以蕃屏王室也,詩不云乎,懷德惟寧,宗子維城,秦漢繼周,或強或弱,俱失厥中,大魏創業,諸王開國,隨時之宜,未有定製,非所以永為後法也,其改封諸王,皆以郡為國,梁任昉武帝追封永陽王詔曰:亡兄德履濘粹,識業深通,徽聲善譽,風流籍甚,道長世短,清塵緬邈,感惟既往,永慕慟心,可追封永陽郡王。
  又追封丞相長沙王詔曰:夫褒崇名器,率由舊章,光昭德祀,永世作則,亡兄道被如仁,功深微管,懸諸日月,久而彌新,故能拯龜玉於已毀,導涸源於將塞,今理運惟新,賢戚並建,感惟永遠,觸目崩心,可追封長沙郡王。
  又追封衡陽王桂陽王詔曰:亡弟暢,風摽秀物,器體淹弘,朱方之役,盡勤王事,策出無方,物惟不賞,亡弟融,業行清簡,風度閑綽,蚤優名輩,夙廣令聞,朕應天紹命,君臨萬寓,祚啓郇滕,感興魯衛,事往運來,永懷傷切,暢可追封衡陽郡王,融可南陽郡王。
  又封臨川安興建安等五王詔曰:神州帝城,冠冕列嶽,渚宮樊鄧,形勝是歸,居中作衛,翼宣戎重,隆茲寵號,寔允舊章,並非親勿居,惟賢斯授,宏朕之介弟,早富德譽,董一蕃政,緝是嘉庸,國禮傢情,瞻寄隆重,季風穎俊邁,誠業摽簡,任居蕃翰,政以化成,偉體韻淹穆,神宇凝正,經綸夷險,參贊王業。
  陳徐陵始興王詔曰:漢祖天倫,伯叔追封,晉元世係,琅邪傳國,仰惟二後重光,率由前典,朕昔因蕃次,蒙繼本宗,分在要荒,久離寒燠,天嘉紹祚,別命皇枝,歸自崤函,禮隔登獻,每至霜庭可履,矚垣寢而懷悲,風樹鳴條,望章陵而增感,今嗣王乖德,獲罪慈訓,永言主奠,宜自朕躬,但國步時艱,皇基務切,復奉傢業,升纂帝圖,重違情禮,言深哽慟,可以第二皇子升陵為始興王。
  【策】漢武帝使御史大夫策諸子立閎為齊王曰:於戲小子閎,受茲青社,朕承祖考,道惟稽古,建爾國傢,封於東土,世為漢蕃輔,於戲念哉,共朕之詔,唯命不於常,人之好德,剋明顯光,義之丕圖,俾為君子,無怠爾心,允執其中。
  又立子旦為燕王曰:小子旦,受茲玄社,建爾國傢,封於北土。
  又立子胥為廣陵王曰:小子胥,受茲赤社,建爾國傢,封於南土,戰戰兢兢,乃惠乃慎,無侗好佚,無邇小人。
  【章】魏陳王曹植改封陳王謝恩章曰:臣既弊陋,守國無效,自分削黜,以彰衆誡,不意天恩滂霈,潤澤橫流,猥蒙加封,茅土既優,爵賞必重,非臣虛淺,所宜奉受,非臣灰身,所能報塞。
  又封二子為公謝恩章曰:詔書寺臣息男苗為高陽鄉公,志為穆鄉公,臣伏自惟,文無升堂廟勝之助,武無推鋒接刃之效,天時運幸,得生貴門,遇以親戚,少荷光寵,竊位列侯,榮曜當世,顧影慚形,流汗反側,洪恩罔極,雲雨增加,既榮本幹,枝葉並蒙,苗志小竪,既頑且稚,猥荷列爵,並佩金紫,施崇一門,惠及父子。
  齊謝朓為宣城公拜章曰:惟天為大,日星度其象,謂地蓋厚,河嶽宣其氣,斯冕旒所以貞觀,袞職所以代終,慚下穆而上尊,豈南徵而北怨,何以剋詠九歌,載宣七德,銘彼旗裳,勒斯鍾鼎。
  【表】陳思王曹植謝初封安鄉侯表曰:臣抱罪即道,憂惶恐怖,不知刑罪,當所限齊,陛下哀愍臣身,不聽有司所執,待之過厚,即日於延津受安鄉侯印綬,奉詔之日,且懼且悲,懼於始違憲法,悲於不慎,速此貶退,上增陛下垂念,下遺大後見憂,臣自知罪深責重,受恩無量,精魂飛散,忘軀殞命,雲雲。
  又謝朓[字衍。]封甄[魏志曹植傳作鄄。]城王表曰:臣愚駑垢穢,纔質疪下,過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而狂悸發露,始幹天憲,自分放棄,抱罪終身,苟貪視息,無復睎幸,不悟聖恩,爵以非望,枯木生葉,白骨更肉,非臣罪戾,所當宜蒙,俯仰慚惶,五內戰悸,奉詔之日,悲喜參至,雖因拜章,陳答聖恩,下情未展。
  又轉封東阿王謝表曰:奉詔,太皇太後念雍丘下濕少桑,欲轉東阿,當合王意,可遣人按行,知可居否,奉詔之日,伏增悲喜,臣以無功,虛荷國恩,爵尊祿厚,用無益於時,脂車秣馬,志在黜放,[原訛於,據馮校本改。]不圖陛下,天父之恩,猥宣皇太後慈母之念遷之,陛下幸為久長計,聖旨惻隱,恩過天地,臣在雍丘,劬勞五年,左右罷怠,居業同定,園果萬株,枝條始茂,私情區區,實所重棄,然桑田無業,左右貧窮,食財餬口,形有裸露,臣聞古之仁君,必有棄國,以為百姓,況乃轉居沃土,人從蒙福,江海所流,無地不潤,雲雨所加,無物不茂,若陛下念臣入從五年之勤,少見佐助,此枯木生華,白骨更肉,非臣之敢望也,饑者易食,寒者易衣,臣之謂矣。
  吳鬍綜請立諸王表曰:受命之主,係天而王,建化垂統,為一代製,雖禮有損益,事有質文,至於崇建懿親,列土封爵,內蕃國朝,外鎮天下,古今同契,其揆一也,周室之興,寵秩子第,姬姓之國,五十有五,諸王子受國者漸多,光武中興,四海擾攘,衆諸制度未遍,而九子受國,明章即位,男則封王,女為公主,故詩曰:既受帝祉,施於子孫,陛下踐阼以來,十有二載,皇后無號,公主無邑,臣下嘆息,遠近失望,是以屢獻愚懷,依據典禮,庶請具陳,足寤聖心,深辭固拒,不蒙進納,恐天下有識之士,將謂吳臣闇於禮製,不知陛下謙以失之也,加今仰夏,盛德在上,大吳之慶,於是乎始,開國建號,吉莫大焉,唯陛下割謙謙之德,副兆民之望,留臣祐許,天下幸甚。
  晉孫毓賀封諸侯王表曰:臣聞軒轅二十五宗,黃祚以繁,姬姓建國七十,周過其歷,故禦侮莫如同德,伏惟陛下,聖哲欽明,稽乾作則,超五越三,與靈協契,天祚明德,剋昌祚胤,秦王楚王淮南王,光濟碩美,冠於群後,改建大國,分鎮方嶽,皇太子皇孫,並啓土宇,培敦潼索,製弘往代,內翰皇畿,外蕃九服,群生仰德,嚮風懷義,率土臣妾,莫不稱慶。
  梁任昉為蕭侍中拜襲封表曰:詔書拜臣襲封竟陵郡王,臣以凡庸,素乏才植,皇朝尚德,詔爵惟賢,遂復出脩職貢,人頒卿士,但有道之守,海外重扃,蕃籬近甸,無勞擊柝,仰閱舊章,俯增私感,報國承傢,豈雲萬一。
  【奏】宋傅亮尚書八座封諸皇弟皇子奏曰:臣聞懿親廣樹,聖王所先,明德並建,古之休典,所以維城皇代,盤石帝基,內衛畿服,外綏四海者也,第某皇弟皇子等,神姿穎哲,大成俱茂,地均魯衛,德兼庸賢,顯進徽號,啓建疆宇,弘道作屏,光翰邦傢,並可封郡王。
  宋謝莊為尚書八座封皇子郡王奏曰:臣聞桐珪睦親,書河汾之策,賜帶懷賢,敬東平之祚,諒以訓經終始,義洽垣墉,第某皇弟等,器彩明敏,令識穎悟,並宜憲章前典,光啓祚宇,作屏王室,式雍帝載,臣等參議,可封郡王。
  ◇功臣封《周官》曰:司勳,掌六鄉賞地之法,以等其功,王功曰勳,國功曰功,事功曰勞,治功曰力,戰功曰多,凡有功者,銘書於王之太常。
  《史記》曰:古之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勳,以言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曰閱。
  又曰:武王剋紂,太公之謀居多,於是武王封尚父於齊營丘,成王少時,管蔡作亂,淮夷叛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東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五侯九伯,實得徵之,齊由此徵伐,大於諸國。
  又曰:召公奭,與周同姓,武王之滅紂,封召公於燕,其在成王時,自陝以西,召公主之,自陝而東,周公主之。
  又曰:鬻熊事周文王,早卒,當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嗣,乃封其後熊繹於楚。
  又曰:晉獻公伐霍耿魏,滅之,因以魏封畢萬為大夫,卜偃曰: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賞,天啓之也。
  又曰:陳完奔齊,懿仲欲妻之,卜之吉,曰:是謂鳳皇於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於薑,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卒妻之,完卒,謚為敬仲,六世而至田常,田常弒簡公,立簡公弟為平公,乃割齊安平以東,為己封邑,始大於齊。
  《漢書》曰:漢五年,剋項,天下乃平,始論功,侯者百四十有三人,時人民散亡,大侯不過萬戶,封爵之誓曰: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於是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藏諸宗廟,副在有司。
  又曰:陳平凡六出奇計,輒益封,凡六益傢。
  又曰:高祖封項伯等四人為列侯,賜姓劉氏。
  又曰:項羽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公得之,乃自剄,[原訛釗,據馮校本改。]王翳取其頭,揚喜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一體,故分其地以封五人,皆列侯。
  《東觀漢記》曰:上謂耿丹曰:今關東故王國,雖數,[《太平御覽》二百數下有縣字。]不過櫟陽萬戶邑,夫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綉夜行,故以封卿爾。
  又封竇融曰:率厲五郡積[《東觀漢記》作精。]兵,羌鬍畢至,兵不血刃,而虜土崩瓦解,功既大矣,篤意分明,斷之不疑,吾甚嘉之,其以六安[《東觀漢記》二字無。]安豐陽泉蓼安風四縣,封融為安豐侯。
  又曰:三輔豪傑,入長安,攻未央宮,庚戌,殺莽於漸臺,東海公賓就得其首,傳詣宛,封滑侯。
  又曰:班超定西域五十餘國,乃封超為定遠侯。
  《魏志》曰:夏侯惇,文帝追思惇功,欲使子孫畢侯,分邑千戶,賜惇七十二孫,皆關內侯,惇弟廉,及子楙,素列侯。
  又,曹真,字子丹,以功封邵陵侯,曹真少與宗人曹遵,鄉人朱贊,並事太祖,早亡,真愍之,乞分食邑,封遵等子,曰:大司馬有叔嚮撫孤之仁,晏平久要之分,聽分賜遵等子爵關內侯,及真薨,明帝悉封真五子皆列侯。
  又曰:太祖表封荀彧為萬歲亭侯,太祖又與彧書曰:君之相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與建計,君之相密謀,亦已多矣,大功未必野戰也,十二年,復增邑,合二千戶。
  又曰:大祖表封荀攸曰:前後剋敵,皆攸之謀也,於是封攸陵樹亭侯。又曰:太祖自柳城還,過攸捨,稱攸前後謀曰:昔高祖使張子房,自擇齊三萬戶,今孤亦欲君自擇所封。
  又曰:郭嘉,字奉孝,冀州平,封洧陽亭侯,及薨,太祖表曰:良策未决,嘉軌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宜增邑,並前千戶。
  又曰:任峻,字伯遠,為典農中郎,大興屯田,軍國緻饒,大祖以峻功高,表封都亭侯。
  又曰:朱靈,字文博,封鄃侯,文帝曰:將軍佐命先帝,威過方邵,平王所志,原勿難言,靈謝曰:高唐宿所原,乃更封高唐侯。
  【詔】後漢獻帝詔,敕鎮東將軍領兗州牧費亭侯故特進,顯授上將,鈇鉞之任,復食舊土,雙金之寵,董統一州,委成之重,榮曜昭示,亦以優崇,投節效命,自百之秋也。
  又詔書拜鎮東將軍襲費亭侯曹操,業履忠貞,輔幹王室,頃遭兇暴,海內離析,操執義討截黃巾,為國出命,夫祿以賞恭,罰以絀否,今以操為鎮東將軍,領兗州牧,襲父費亭侯嵩爵,並印綬符策。
  魏文帝册孫權太子登為東中郎封侯文曰:蓋河洛寫天意,符讖述聖心,昭晰著明,與天談也,故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孫將軍歸心國朝,忠亮之節,同功佐命,而其子當為魏將軍,著在圖讖,猶漢光武受命,李氏為輔,王梁孫鹹,並見符緯也,斯乃皇天啓祐大魏,永令孫氏仍世為佐,其以登為東中郎將,封縣侯萬戶,昔周嘉公旦,祚流七胤,漢禮蕭何,一門十侯,今孫將軍亦當如斯,若夫長平之榮,安豐之寵,方斯衊如,陳徐陵進武帝為長城公詔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皇王盛則,所謂元龜,司空公南徐州刺史長城縣開國侯諱,志懷夤亮,風度弘遠,體文經武,明允篤誠,曩者率五嶺之彊兵,誅四海之讎敵,固以勒功彝鼎,書勳太常,剋定京師,勤勞自重,自鎮撫枌榆,永寧豐沛,東涼既息,北蔡無歸,代馬燕犀,氣雄天下,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方欲大討於秦崤,敦脩於與睦,葉謀上相,爰納朕躬,思所以敬答忠勳,用申朝典,可進爵為長城縣公。
  【表】宋謝靈運謝封康樂侯表曰:昔強互[按當作氐。]暴虐,恃僣歷紀,既噬五都,志吞六合,遂陷沒西河,傾覆南漢,凌籍紀郢,跨越淮泗,於時策盡惟疑,地險已謝,鹹懼君臣同泯,有生無餘,亡祖奉國威靈,董符戎重,盡心所事,剋黜禍亂,功參盤鼎,胙土南服,逮至臣身,值遭泰路,日月改暉,榮落代運,輸稅唐化,生幸無已,不悟天道下濟,鴻均麯成,乃眷遐績,式是興徵,分虎鈿[疑當作紐。]龜,復顯茅土,鳴玉拖紱,班景元勳,澤洽往德,恩覃來胤,永惟先蹤,遠感崩結,豈臣尫弱,所當忝承,臣聞至公無私,甄善則一,皇恩遠被,殊代可侔,是以信陵之賢,簡在高祖之心,望諸之道,復獲隆漢之封,觀史嘆古,欽茲盛美,豈謂榮渥,近霑微躬,傾宗殞元,心識其會,酬恩答厚,罔知所由。
  宋顔延之謝子竣封建城侯表曰:伏見策書,降錫息竣開國建城縣侯,爵逾三等,戶越兼千,生邀洪禮,身茂盛世,闔宗革聽,盡室改觀,誠慚末品,誤參其泰,臣聞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忠教善信,臣實負其前誥,能仕志政,竣固暗於明試,徒以數遇會昌,消憂啓聖,幸與靈祚福德,共從義勳分賞,執珪登朝,析金受邑,慶重慮愆,恩往懼積,非臣耄蔽,所任圖報,豈竣庸薄,所能奉服。
  梁瀋約謝封建昌侯表曰:陛下投袂萬裏,拯厥塗炭,臣雖心不吠堯,而跡淪桀犬,此則王業始基,臣所不與,徒荷日月之私,竟無蒸燭之用,天命玄鳥,非止今日,受命作周,其來久矣,雖復備數樂推,與同謳頌,而誠微弱草,效闕纖塵,遂班山河之誓,叨佐命之賞,亦何以慰悅帷帳,酬報爪牙。
  ◇遜讓封
  《左氏傳》曰:會於戚,討曹成公也,諸侯將見子臧於王而立之,子臧曰:前志有之曰:聖達節,次守節,下失節,為君非吾節也,遂逃奔宋。
  又曰:吳諸樊既除喪,將立季札,季札辭曰:曹宣公之卒,諸侯不義曹君,將立子臧,子臧去之,君子曰:能守節也,誰敢姦君,有國非吾節也,棄其室而耕。
  《韓子》曰:楚莊王既勝晉於河雍,歸而賞孫叔敖,叔敖請漢間之地,沙石之處,楚國之法,祿臣再世收,唯叔敖獨存九世,而祀不絶。
  《漢書》曰:韋賢薨,子玄成當為嗣,心知非賢,即乃佯狂,妄語笑,既葬,當襲爵,玄成素有名,疑其欲讓兄,遂奏劾之,玄成不得已,乃受侯爵。
  《東觀漢記》曰:竇融數辭爵位。又上疏曰:臣有一子,質性頑鈍何況乃當傳以連城廣土,享諸侯之國哉,他日會見,遞[東觀漢記作迎。]詔曰:欲讓職還土,今相見,不宜論也。
  又曰:桓榮卒,子鬱當襲爵,讓於兄子,顯宗不許,不得已受封,而悉以租入與之。
  又曰:丁綝從上渡河,及封功臣,上今各言所樂,謂綝曰:諸將皆欲縣,子獨求鄉,何也,綝曰:昔孫叔敖敕其子受封,必求蛇堯確之地,今綝能薄功微,得鄉厚矣,上從之,封為定陵新安鄉侯,後徙封陵陽侯。
  又曰:張純臨終,謂傢丞曰:吾無功於時,猥蒙爵土,身死之後,勿議傳國爵,子奮,上詔奮嗣爵,奮稱純遺旨,固不肯受,帝以奮違詔,收下獄,奮乃襲封。
  又曰:帝欲封樊[《東觀漢記》作陰。]興,置印綬於前,興固讓曰:臣未有先登陷陣之功,而一傢數人,並蒙爵土,今[《東觀漢記》,《太平御覽》二百零一作令。]天下觖望,上嘉興之讓,不奪其志。
  又曰:上欲封諸舅,馬太後輒斷絶曰:計之熟矣,有疑至孝之行,安親為上,今遭變異,穀價數倍,憂惶晝夜,不安坐臥,而欲封爵,違逆慈母之拳拳,吾素剛急,有胸中氣,不可不慎,穰歲之後,唯子之志,吾但當含飴弄孫,不能復知政。
  《魏志》曰:田疇從太祖入盧竜塞,太祖獨欲侯之,疇素與夏侯惇善,太祖語惇曰:且往以情喻之,答曰:豈可賣盧竜塞以易賞祿哉,縱國私疇,疇獨不愧於心乎,涕泣橫流,惇具答太祖,太祖喟然,知不可屈,乃拜為議郎。
  晉《起居註》曰:故南城侯羊祜,固辭歷年,志不可奪,身沒讓存,遺操益厲,此亦夷齊所稱賢也,今聽復本封,以彰厥美。
  【表】齊謝朓為齊明帝讓封宣城公表曰:如其懸旌灞滻,刷馬伊穀,灑酒望屬車之塵,整笏侍升平之禮,陛下訏謨玄覽,欽若宏圖,鑒臣匪躬,共申彝訓,雖量能之請,近遂微躬,則弘長之風,足軌來世。
  梁簡文帝為子心[按心上當有大字。]讓當陽公表曰:月蝕之餘,無黃童之對,荷戟入榛,異子烏之辯,遂復早建茅社,夙開井賦,爵列五等,綬參四色。又帝為子大款讓石城公表曰:詭對鶴書,俯羞鵜翼,臣生處深宮,未覿焦原之險,不出戶庭,豈觀砥柱之峻,臣聞坳塘汎水,豈議大瀆之流,覆匱為峰,終乖小魯之說。
  又為長子大器讓宣城王表曰:襄野之辯,尚對軒君,弘羊之計,猶幹漢主,徒以結慶璿源,乘蔭霄極,一日千裏,睏騏驥之馳,高陰百尺,藉雲崖之遠,熙祖流聰慧之稱,方建臨淮之國,元仲表岐嶷之姿,[原訛妾,據馮校本改。]乃啓平原之封,南郡奧部,春穀名區,民化仲翔之俗,山峻陵陽之嶺,而緑車赤綬,交映相暉,金璽銀券,炤灼光彩。
  梁江淹為齊高帝讓進爵為王表曰:昔虞思勤夏,不別殊物之錫,晉叔臣周,豈頒上公之典,魯蕃懿親,裁蒙袞齊之榮,梁國戚屬,方忝旌旗之貴。
  梁任昉為齊明帝讓宣城郡公表曰:臣本庸纔,智力淺短,太祖高皇帝,篤猶子之愛,降傢人之慈,世祖武皇帝,情等布衣,寄深同氣,武皇大漸,實奉話言,雖自見之明,庸近所蔽,愚夫至此,已實不忍,自固於綴衣之辰,推違於玉幾之側,遂荷原[疑當作顧。]託,道揚末命,雖嗣君棄常,獲罪宣德,王室不造,職臣之由,何者,親則東牟,任惟博陸,徒懷子孟社稷之對,何救昌邑爭臣之譏,四海之議,於何逃責,且陵土未乾,訓誓在耳,傢國之事,一至於斯,非臣之尤,誰任其咎,將何以肅拜高寢,虔奉武園,悼心失圖,泣血待旦,寧容復徼榮於愧恥,晏安於國危,且虛飾寵章,委成禦侮,臣知不愜物,誰謂攸[馮校本作鹹。]宜,命輕鴻毛,責重山嶽,存沒同歸,毀譽一貫,辭一官不減身纍,增一職已黷朝經,便當自同體國,不為飾讓,至於功均一匡,賞同千裏,光宅近甸,奄有全邦,殞越為期,弗敢聞命,亦原麯留降鑒,即垂順許,乃君臣之道,綽有餘裕,苟曰易照,敢守難奪。
  梁瀋約為柳世隆讓封公表曰:臣聞懸旌玉塞,貳師尚黜其功,伐鼓炎州,伏波猶懼其賞,徒以兼委之施,或難固辭,抽心之情,必無雙奪,是故俯容青閣,原還慈於裂壤,竊步丹墀,希收寵於開賦,昔竄命窮雉,難迫勢孤,瀋板未難,負戶非切,及顧溫青[全梁文二十七作清。]之館,懼結尊慈之懷,纍葉喁喁,舉門惴惴,臣事逼君親,理非外奬,實賴朝謨謹肅,宰略遐震,奔鯨外剿,臣何力焉,幸得扶老攜弱,重出幽堵,還軸歸驂,再踐鄉路,豈可資國眚以邀其功,因豕[全梁文作衆。]功而饗其報,遂使甘霜受電之心,有同於飾請,皎日大河之志,匪殊於濬謁。
  【書】魏武帝上書讓增封曰:無非常之功,而受非常之福,是用憂結比章,歸聞天慈無已,未即聽許,臣雖不敏,猶知讓不過三,所以仍布腹心,至於四五,上欲陛下爵不失實,下為臣身免於苟取。
  又上書讓封曰:臣誅除暴逆,剋定二州,四方來貢,以為臣之功,蕭相國以關中之勞,一門受封,鄧禹以河北之勤,連城食邑,考功效實,非臣之勳,臣祖父中常侍侯,時但從輦,扶翼左右,既非首謀。又不奮戟,並受爵封,暨臣三葉,臣聞易豫卦曰:利建侯,行師有功,乃當進立以為諸侯也。又訟卦六三曰:食舊德,或從王事,謂先祖有大德,若從王事有功者,子孫乃得食其祿也,伏惟陛下,垂乾坤之仁,降雲雨之潤,遠錄先臣扶掖之節,采臣在戎犬馬之用,優策褒崇,光曜顯量,非臣尫頑,所能剋堪。
  又上書讓費亭侯曰:臣伏讀前後策命,既錄臣庸纔微功,乃復追[原訛退,據馮校本改。]述先臣,幽贊顯揚,見得思義,屏營怖懼,未知首領,所當所授,故古人忠臣或有連城而不辭,或有一邑而違命,所以然者,欲必正其名也。又禮製,諸侯國土以絶,子孫有功者,當更受封,不得增襲,其有所增者,謂國未絶也,或有所襲者,謂先祖功大也,數未極,無故斷絶,故追紹之也,臣自三省,先臣雖有扶輦微勞,不應受爵,豈逮臣三葉,若錄臣關東微功,皆祖宗之靈祐,陛下之聖德,豈臣愚陋,何能剋堪。
  又上書讓增封武平侯及費亭侯曰:伏自三省,姿質頑素,材志鄙下,進無匡輔之功,退有拾遺之美,雖有犬馬微勞,非獨臣力,皆由部麯將校之助,陛下前追念先臣微功,使臣續襲爵土,祖考蒙光照之榮,臣受不貲之分,未有絲發,以自報效,昔齊侯欲更晏嬰之宅,嬰曰:臣之先容焉,臣不足以繼之,卒違公命,以成私志,臣自顧省,不剋負荷,食舊為幸,雖上德在弘,下有因割,臣三葉纍寵,皆統極位,義在殞越,豈敢飾辭。
  ◇外戚封
  《史記》曰:武帝衛後弟青,封長平侯,四子皆封侯,貴震天下,天下歌曰:生男無喜,生女勿怒,獨不見衛青子夫霸天下。
  《漢書》曰:漢興,外戚與定天下,侯者三人,後父據春秋襃紀之美,帝舅緣大雅申伯之恩,浸廣博矣。
  又曰:高祖封呂後父呂公為臨泗侯,兄澤為周呂侯。
  又曰:文帝封後弟薄昭為軹侯。又封齊淮南王舅駟鈞等二人為侯。
  又曰:景帝封太後弟侄竇廣國為章武侯,竇彭祖為南皮侯,竇嬰以破吳楚功,封魏其侯,後弟王信為益靜侯。
  又,河平二年,上悉封舅譚為平阿侯,商成都侯,根麯陽侯,逢時高平侯,立紅陽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謂之五侯。
  又曰:武帝封太後同母弟田蚡為武安侯,勝周陽侯,皇后姊子[原訛乎,據馮校本改。]霍去病,伐匈奴,封冠軍侯。
  《東觀漢記》曰:馬防兄弟三人,各六千戶,防為穎陽侯,特以前參醫藥勤勞,綏定西羌,以襄城羹亭一千二百戶增防,防身帶三綬,寵貴至盛。
  又,光武封新野王[後漢書五鄧晨傳作主。]子鄧泛為吳[後漢書吳下有房字,此脫。]侯,伯父皇皇考姊子周均為富波侯,追封外祖樊重為壽張侯,重子丹為射陽侯,孫茂為平望侯,彝[《東觀漢記》作尋。]鄉[《東觀漢記》鄉上有元字,此脫。]侯,從子衝更父侯,後父陰隆,[《東觀漢記》作睦。]宣陽侯,子識原鹿侯,就為信陽侯,皇考女弟子來歙徵羌侯,弟由宜西侯,以寧平公主子李雄為新市侯,後父郭昌為陽安侯,子氵充綿曼侯,兄子竟新郪侯,匡發幹侯,以姨子馮邯為鍾離侯。
  又曰:明帝封太後弟陰興為鮦陽侯,子傅隱強侯,陰盛為無錫侯,楚王舅子許昌竜舒侯。
  又曰:鄧訓自中興後,纍世寵貴,凡侯者二十九人,東京莫比,《魏志》曰:文帝欲追封太後母父,尚書傅群議,自古無婦人分王命爵之製,秦違古法,漢氏因之,非先王之令典也,帝曰:此議是也。
  【表】晉庾亮讓封公表曰:觀聖賢之於名爵,敬戒之甚重,豈先哲宜重之於古,而聖朝可輕之於今耶,譬猶回太陽以消湛露,運滄海以灌燎火,其功易成,其事易立。
  ◇婦人封
  《左傳》曰:晉敗齊師,齊侯遂自徐關入,見保者曰:勉之,齊師敗矣,嬖子女子曰:君免乎,曰:免,銳司徒免乎,曰:免矣,苟君與吾父免矣,可若何,乃奔,齊侯以為有禮,既而問之,闢司徒之妻也,封之石窌。
  陳留風俗傳曰:封丘者,高祖與項氏戰,厄於延鄉,有翟母者免其難,故以延鄉為封丘縣,以封翟母焉。
  【表】魏陳王曹植謝妻改封表曰:璽書今以東阿王妃為陳王妃,並下印,綬因故,上前所假印,以其拜授書以即日到,臣輒奉詔拜,其纔質底下,謬同受私,遇寵素餐,臣為其首,陛下體乾坤育物之德,東海含容之大,乃後隨例,顯封大國,光揚章灼,非臣負薪之才,所宜剋當,非臣穢釁,所宜蒙獲,夙夜憂嘆,念報罔極,洪施遂隆,既榮枝幹,猥復正臣妃為陳妃,熠燿宣朗,非妾婦憃愚,所當蒙被,葵藿草物,猶感恩養,況臣含氣,銜佩弘惠,沒而後已,誠非翰墨屢辭,所能報答。
  梁瀋約謝母封建昌國太夫人表曰:伏見詔書,以臣母封為建昌國太夫人,慶溢蓬門,榮流素族,恭荷屏營,罔識攸窴,臣稟訓私閨,志塗靡立,勉以為義,誠有由然,輸力緻身,曾無萬一,天慈罔已,至德彌光,探其私志,降此洪澤,榮親之至,始自微臣,率斯道也,方流萬物,草卉輕命,固莫雲酬。
  又為長城公主謝表曰:奉策書,封妾為長城縣公主,徽命降臨,慚腆妄窴,妾膺靈稟氣,育景璇閨,弱志易淪,柔德難樹,雖復式脩姆保,莫敢或遑,而肅雍不著,穠華蓋闕,不悟宸暉麯漸,彝章夙賁,籍此恩加,遽延典策,湯沐光啓,珩緄昭被。
  梁王僧孺為南平王妃拜改封表曰:拜妾為南平王妃,奉命震慚,有灼丹寸,妾瞻絲望帨,且或多慚,鏡史觀圖,是焉知愧,以茲眇薄,有儷蕃儀,紃組不聞,饘酡蓋闕,不悟玄造麯被,徽渥愈臻,改服遞名,事華品貴,恩深外邸,榮照下庭,豈期輶弱,所能勝荷。
  【表】宋謝莊為尚書八座改封郡長公主奏曰:臣聞爵厚懿戚,國之恆典,景祚既新,禮與時渥,永興等七公主,可封郡長公主。
  ◇尊賢繼絶封
  《禮記》曰:天子存二代之後,猶尊賢,尊賢不過二代,武王剋殷,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而封夏後氏之後於杞,殷之後於宋。
  《左傳》曰:鄭子産曰:昔虞過[左傳襄二十五年作閼。]父為陶正,以服事我先王,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太姬配鬍公,而封諸陳,以備三恪。
  《史記》曰:高帝過趙,問樂毅有後乎,得樂臣叔,封之囂鄉,號華成君,成君毅之孫也。
  《漢書》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必興滅繼絶,修廢舉逸,然後天下歸仁,四方之政行焉,傳稱武王剋殷,追存賢聖,至乎不及下車,世代雖殊,其揆一也,高祖撥亂,日不暇給,然猶脩祀六國,求[原訛永,據馮校本改。]聘四皓,過魏則寵無忌之墓,適趙則封樂毅之後,孝武疇咨前代,初得周後,復知[漢書十八作加。]爵邑,元成之間,晚得殷世,以備賓位。
  又曰:武帝還過洛陽,二三代邈遠,以其三十裏地,封周後為周子南君。
  又曰:高祖功臣侯者,子孫驕逸,多陷法禁,訖於孝武,靡有孑遺,於是成帝復紹蕭何,而哀平之世,曹參周勃之後。
  又曰:元康四年,立靳翕夏侯嬰陳平張良周勃等一百一十八人後,紹爵復傢也。
  又,漢武元狩中,復以酇戶二千四百,封蕭何曾孫慶為酇侯,佈告天下,令明知朕報以蕭相國德慶厚也。
  《東觀漢記》曰:高祖功臣,蕭曹為首,有傳世不絶之誼,曹相國後容城侯無嗣,朕甚愍焉,望長陵東門,見二臣之墓,生既有節,終不遠身,誼臣受寵,古今所同,遣使者以中牢禱,大鴻臚悉求近親,宜為嗣者,頃[《東觀漢記》作須。]景風[原訛夙,據馮校本改。]紹封,以彰厥功。
  《晉陽秋》曰:夏侯惇,魏之元功,勳書竹帛,昔庭堅不祀,[原訛死,據馮校本改。]猶或悼之,況朕受終於魏,而可忘其功臣哉,其擇惇近屬封之。
  《晉中興書》曰:泰元二年,興滅繼絶後,故陳騫後浩之為高平公,裴秀後球為鉅鹿公,王沉後樸之為博陵公,荀勖後軌為濟北侯,何曾後闡為朗陵侯,羊祜後法興為鉅平侯。
  又曰:元帝紹封魏後曹勵為陳留王。
  【表】魏武帝謝襲費亭侯表曰:不悟陛下,乃尋臣祖父厠豫功臣,剋定寇逆,援立孝順皇帝,謂操不忘,獲封茅土,聖恩明發,遠念桑梓,日以臣為忠孝之苗,不復量臣材之豐否,既勉襲爵邑,忝厥祖考,復寵上將鈇鉞之任,兼領大州萬裏之憲,內比鼎臣,外參二伯,身荷兼紱之榮,本枝賴無窮之祚也,昔大彭輔殷,昆吾翼夏,功成事就,乃備爵錫臣,束脩無稱,統禦無績,比荷殊寵,策命褒績,未盈一時,三命交至,雙金重紫,顯以方任,雖不識義,庶知所尤,[馮校本作死。]
  又郭嘉有功早[原作臣,據馮校本改。]死宜追贈封表曰:臣聞褒忠示寵,未必當身,念功惟績,恩隆後嗣,是以楚宗孫叔敖,顯封厥子,岑彭既沒,爵及枝庶,誠賢君殷勤於清良,聖祖敦篤於明勳也,故軍祭酒洧陽亭侯潁川郭嘉,立身著行,稱成鄉邦,與臣參事,盡節為國,臣今日所以免戾,嘉與其功,方將表顯,使賞足以報效,薄命天隕,不終美志,上為陛下悼藉[疑當作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昔霍去病蚤死,孝武為之咨嗟,祭遵不究功業,世祖望柩悲慟,仁恩降下,念發五內,今嘉隕命,誠足憐傷。
  梁任昉為褚蓁代兄襲封表曰:一日被司徒符印,稱詔二日許臣兄賁所請,以臣紹封南康郡公,臣世屬啓聖,運偶時來,尚德疇庸,先錫土宇,臣賁載世承傢,兄居長德,而量己夙退,內事園蔬,以臣行達幽明,早酷荼苦,賁天倫冥至,友愛淳深,非直引塉推溫,故能逃跡讓位,鞠育提養,以及人次,事死讓生,尚均脫屣,取信十室,本若錙銖,乃遠謬推恩,近霑庸薄,能以國讓,弘義有歸,匹夫難奪,守以勿二,昔武始迫傢臣之策,陵陽感鮑子之言,張以誠請,丁為理屈,且大宗絶緒,命臣出纘傍統,稟承在昔,理絶終天,永懷情事,觸感崩裂,伏惟陛下,俯權孤門哀榮之重,爰奪臣賁一至之輕,察其丹款,特賜停絶,至公允穆,微臣剋幸。
  又表曰:近冒披款,庶蒙哀亮,奉被還詔,未垂矜允,伏讀周遑,罔寘心誠,臣本凡劣,身名不限,摽一善不足以驗風流,存小讓不足以弘進止,若乃富埒千駟,貴有邦傢,二者之來,不期而至,中人猶其趑趄,凡近固宜勉勖,直以門緒有歸,長德無二,若使賁高延陵之風,臣忘子臧之節,是廢德舉,豈曰能賢,陛下留心孤門,特深追遠,故臣窮必呼天,憑威咫尺,賁嬰疾沉固,公私廢禮,逢不世之恩,遂良己之志,確然難奪,有理存焉,臣既承先旨,出纘傍統,受命有資,反身何奉,敘心感悼,免義迫躬,誠賁息霽,[句有脫文。]年將志學,禮及趨拜,且私門世適,二三攸序,若天眷無已,必降殊私,乞以臣霽奉膺珪社,伏原陛下聖慈,麯垂矜慎,如蒙哀允,施重含育。
  周庾信功臣不死王事請門襲封表曰:臣聞以法施民,必傳祀典,以勞定國,必有承傢,孫叔敖祭酹無聞,有傷良相,汝叔齊胤嗣絶沒,實貶賢臣,謹案大統十六年格,先有封爵,死於王事絶嗣者,聽以支子繼襲,非死王事,不許承封,前牒五等功臣,皆是勤勞王室,身當患難,扞禦災禍,翼贊大猷,一日遇疾,身捐館捨,不幸無胤,享祀便絶,於禮則不足,於義則有傷,未求上林之獵,已削其侯,不服襜褕之衣,先除其國,伏惟皇帝,崇德旌庸,興亡繼絶,聞鼓鼙而思將帥,畫雲臺而念舊臣,豈有功存社稷,而無後可守,事盡忠貞,而無祠可祭,周於蕃屏為約,事在世功,漢以山河為誓,義存長久,臣聞存人之國,大於救人之災,立人之後,重於封人之墓,竊以殷朝繼及,無廢小宗,周室興亡,貴存身後,紹高密者纍葉,豈專鄧萬[本集作禹。]之正胤,嗣平陽者重世,何必曹參之嫡孫,愚謂生有其勞,死非王事,雖在支庶,並聽承襲,幸使伯有之魂,不能為厲,若敖之鬼,其無餒而,幽顯對揚,人神咫尺。
  《藝文類聚》 唐·歐陽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捲一 天部上 據明本補捲二 天部下 據明本補捲三 歲時上 據明本補捲四 歲時中 據明本補
捲五 歲時下捲六 地部、州部、郡部捲七 山部上捲八 山部下、水部上
捲九 水部下捲十 符命部捲十一 帝王部一捲十二 帝王部二
捲十三 帝王部三捲十四 帝王部四捲十五 後妃部捲十六 儲宮部
捲十七 人部一捲十八 人部二捲十九 人部三捲二十 人部四
捲二十一 人部五捲二十二 人部六捲二十三 人部七捲二十四 人部八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