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疏證 》
第50節:雍也篇第六(4)
楊樹達 Yang Shuda
《國語?楚語》曰:觀射父曰:古者民神異業,敬而不瀆,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禍災不至,求用不匱。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傢為巫史,無有要質,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烝享無度,民神同位,民瀆齊盟,無有嚴威,神狎民則不蠲其為,嘉生不降,無物以享,禍災薦臻,莫盡其氣。顓頊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使復舊常,無相侵瀆,是謂絶地天通。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顔淵篇》曰: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
樹達按:先事後得,即此先難後獲也。夫子一再以此告樊遲,蓋意在救其短與。
《晏子春秋?問下篇》曰:叔嚮問晏子曰:“人何以則可謂保其身?”晏子對曰:“《詩》雲:‘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不庶幾,不要幸,先其難乎而後幸得之,時其所也;失之,非其罪也。可謂保其身矣。”
○子曰:“知者樂水,
《韓詩外傳?捲三》曰:問者曰:“夫智者何以樂於水也?”曰:“夫水者,緣理而行,不遺小閑,似有智者;動而下之,似有禮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天命者;歷險致遠,卒成不毀,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國傢以寧,萬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樂於水也。”(《說苑?雜言篇》同。)
仁者樂山。
《尚書?大傳》曰:子張曰:“仁者何樂於山也?”孔子曰:“夫山者,然高,然高則何樂焉?山,草木生焉,鳥獸蕃焉,財用殖焉,生財用而無私為,四方皆伐焉,每無私予焉,出雲風以通乎天地之間;陰陽和合,雨露之澤,萬物以成,百姓以饗,此仁者之所以樂於山者也。”(《韓詩外傳?捲三》、《說苑?雜言篇》文並略同。)
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曰: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貧而內清淨,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申鑒?俗嫌篇》曰:或問:“仁者壽,何謂也?”曰:“仁者內不傷性,外不傷物;上不違天,下不違人;處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徵不至,而休嘉集之;壽之術也。”曰:“顔、冉何?”曰:“命也。麥不終夏,花不濟春,如和氣何?雖雲其短,長亦在其中矣。”
《中論?天壽篇》曰:或問:孔子稱仁者壽,而顔淵早夭。積善之傢,必有餘慶,而比幹、子胥身陷大禍。豈聖人之言不信而欺人邪?故司空潁川荀爽以為:“形體者,人之精魄也。德義令聞者,精魄之榮華也。形體固自朽弊消亡之物,壽與不壽不過數十歲,德義立與不立,差數千歲,豈可同日言也哉!顔淵時有百年之人,今寧復知其姓名邪?《詩》雲:‘萬有千歲,眉壽無有害。’人豈有萬壽千歲者,皆令德之謂也。仁者壽,豈不信哉?”北海孫翺以為:“死生有命,非他人之所致也。若積善有慶,行仁得壽,乃教化之義,誘人而納於善之理也。若曰積善不得報,行仁者兇,則愚惑之民將走於惡以反天常。故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幹以為:二論皆非其理也。夫壽有三:有王澤之壽,有聲聞之壽,有行仁之壽。《書》曰:‘五福,一曰壽’,此王澤之壽也。《詩》雲:‘其德不爽,壽考不忘’,此聲聞之壽也。孔子曰:‘仁者壽’,此行仁之壽也。”孔子云爾者,以仁者利養萬物,萬物亦受利矣,故必壽也。自堯至於武王,自稷至於周召,皆仁人也。君臣之數,不為少矣;考其年壽,不為夭矣。斯非仁者壽之驗也?又七十子豈殘酷者哉?顧其仁有優劣耳。其夭者惟顔回,據一顔回而多疑其餘,無異以一鈎之金權於一車之羽,雲金輕於羽也。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
《說苑?政理篇》曰:齊之所以不如魯者,太公之賢不如伯禽。伯禽與太公俱受封而各之國,三年,太公來朝。周公問曰:“何治之疾也?”對曰:“尊賢,先疏後親,先義後仁也。”此霸者之跡也。周公曰:“太公之澤及五世。”五年,伯禽來朝,周公問曰:“何治之難?”對曰:“親親,先內後外,先仁後義也。”此王者之跡也。周公曰:“魯之澤及十世。”此魯有王跡者,仁厚也;齊有霸跡者,武政也。齊之所以不如魯,太公之賢不如伯禽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節:前 言 | 第2節:陳寅恪序 | 第3節:自 序 | 第4節:學而篇第一(1) | 第5節:學而篇第一(2) | 第6節:學而篇第一(3) | 第7節:學而篇第一(4) | 第8節:學而篇第一(5) | 第9節:學而篇第一(6) | 第10節:學而篇第一(7) | 第11節:學而篇第一(8) | 第12節:學而篇第一(9) | 第13節:學而篇第一(10) | 第14節:為政篇第二(1) | 第15節:為政篇第二(2) | 第16節:為政篇第二(3) | 第17節:為政篇第二(4) | 第18節:為政篇第二(5) | 第19節:為政篇第二(6) | 第20節:為政篇第二(7) | 第21節:為政篇第二(8) | 第22節:八佾篇第三(1) | 第23節:八佾篇第三(2) | 第24節:八佾篇第三(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