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国学基本教材·孟子大学中庸卷 》
孟子卷·论政治(15)
李鍌 Li Xian
(一)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②,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③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固国不以山谿之险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⑧。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⑨;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⑩。”(《公孙丑》下·一)
章旨
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得天下者,得民心而已矣。
注释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兵作战,只是靠天象时令,还不如据有险要而有利的地势;只是据有险要而有利的地势,(新浪读书独家首发)还不如上下和谐,得到民心的支持。天时,指天象时令,如风雪、晴雨、寒暑等。地利,指地势有利,如城池、山河、关隘等。人和,上下和睦而团结。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三里见方的内城,七里见方的外城。指城郭之小者。郭,外城。
③兵革兵器铠甲。
④委而去之舍弃而离开它。之,指上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委,弃也。去,逃离。
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守住人民不是依靠疆土封记的界限。域,界别,此处用作动词,引申有限制的意思。封疆,疆界上的封记。封,聚土;疆,界。封土为台,用以标示疆界。
⑥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巩固国防不是只凭借山河形势的险要。
⑦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服天下不是只凭恃强大的军事力量。
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民爱物之道的君王,会得到很多人民的协助;违反王道的君王,很少有人帮助他。得道,得仁政之道。
⑨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他自己的亲戚都会背叛他。至,极。畔,通“叛”,背叛。
⑩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仁君不战则已,要是非战不可,一定是会战胜的。
析论
《三国演义》描述赤壁之战的始末,当时曹操有数十万大军,进击江东,必然所向无敌。然而孙、刘联军之所以能火烧曹营,以相当少的兵力战胜曹操大军,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诸葛亮借得东风之便,掌握了天时。由此可见天时的重要。
但是用兵作战,也不能全靠天时,《孙子·形篇》说:“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谿者,形也。”如果占据有利的地势,在很高的山谷中蓄满大水,然后骤然开启水闸,使得大水奔腾而下,那么在下的敌军必然溃散。此时任何有利于敌军的天时,都派不上用场了。可见天时不如地利。
秦始皇一统天下,以崤山与函谷关为天然屏障,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以黄河为护城河,即使是千骑也难以飞渡了。有如此山川,其国防应是固若金汤了,其政权应是足以传之千秋了。然而秦始皇不施仁义,荒淫残暴,旋踵之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等到戍卒大呼,揭竿而起,函谷关不久就沦陷了。楚人放了一把火,可怜阿房宫就变成了一片焦土!)(杜牧《阿房宫赋》)汉朝取秦而代之。由此可见地利不如人和。
如何拥有人和的绝对优势呢?孟子昭示那些有国有家者:“得道者多助。”“施仁政于民。”(《梁惠王》上·五)“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孙丑》上·六)为政者要一心一意把人民照顾好,只要有一个人流离失所,为政者都要惭愧自责,内咎不已。像这样爱民如子,饥溺是拯,还会不得人心吗?还会没有人和吗?实行仁政,就是“得道”,“得道者多助”,而成“仁者”,因此,孟子说:“仁者无敌。”(《梁惠王》上·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新华出版社 |
|
|
目录 | 序 | 孟子卷·论性善(1) | 孟子卷·论性善(2) | 孟子卷·论性善(3) | 孟子卷·论性善(4) | 孟子卷·论性善(5) | 孟子卷·论性善(6) | 孟子卷·论性善(7) | 孟子卷·论性善(8) | 孟子卷·论性善(9) | 孟子卷·论性善(10) | 孟子卷·论性善(11) | 孟子卷·论性善(12) | 孟子卷·论行为(1) | 孟子卷·论行为(2) | 孟子卷·论行为(3) | 孟子卷·论行为(4) | 孟子卷·论行为(5) | 孟子卷·论行为(6) | 孟子卷·论行为(7) | 孟子卷·论行为(8) | 孟子卷·论行为(9) | 孟子卷·论行为(10)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