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带你去耶鲁   》 第50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39)      曹蕴 Cao Yun    马征 Ma Zheng

  马: 你怎么会决定读法学呢?
  李: 在决定申请去读法学专业的时候我并不十分了解法律, 也谈不上热爱法律。 坦白地说, 我是从更实际的角度去考虑的。 在我周围, 有这种实际考虑和实际行动的人不少, 比如有朋友读的是社会学博士, 然后转到哥伦比亚大学去读法学。 我从他们的信息反馈中感觉到, 法学和文科的专业跨度不大, 以前读文科博士所锻炼的读和写的基本功都用得上, 所以我想这应该是一条不错的退路。
  马: 你每次做选择都有退路, 这次耶鲁法学院变成了你的退路。
  李: 我并没有放弃读博士学位, 我只是中途出来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做一些其他的准备。 读博士是为了以后做学术, 但如果以后不做学术, 做实践的话, 法律会非常有用。 中国现在发展得很快, 在一个法制社会里, 对法律方面的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多, 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在美国更是如此, 所有的理论似乎最后都会落实到法律层面上来实施。 我博士的研究方向和中国的法制改革、 中国法律的地域差异有关, 所以读法学学位对我做博士论文也很有帮助。
  马: 你的选择很保险而且两边都能兼顾。 你为什么选择耶鲁呢?
  李: 读法学的学位投入很大, 机会成本很高, 所以一定要去最好的学校。
  马: 耶鲁法学院是最好的, 你申请的时候有什么体会?
  李: 我和别人一样, 做题、 考LSAT、 准备推荐信。 我有个很深的体会: 运气很重要, 即使你所有的申请材料都做到最好, 也只有50%的机会。 我的成绩并不是特别好, 比我那些室友的成绩要差。 也许耶鲁看到我在博士期间做的研究和法学非常相关, 估计我以后可能会考虑做教职, 这和耶鲁法学院重视理论研究的传统比较符合, 所以选择了我。 我的推荐信对我申请成功帮助很大。 我在西北大学的教授非常支持我, 有一封推荐信是我导师写的。 他毕业于哈佛的法学院, 又是斯坦福的博士; 还有一封信是数学系的一位教授写的, 我选了他的课, 因为这门课对我的研究方法很有帮助。 我猜想, 耶鲁综合起来考虑, 觉得我和我已经做的准备都比较适合做学术研究。
  马: 你在美国读大学, 觉得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李: 在美国学会了质疑所有的东西, 包括一些最基本的假设。 在中国读书的时候, 基本上是教授讲, 学生听, 然后做一些基本的举一反三。 美国教授绝不希望你被动地接受, 他们要你质疑, 一层层地置疑, 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起进行理论的探讨。 这在中国学生看来, 是教授做的事情。 而在美国, 学生是重要的参与者。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目录(1)第2节:目录(2)第3节:目录(3)
第4节:序言第5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1)第6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2)
第7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3)第8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4)第9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5)
第10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6)第11节:第一章 选择:梦想耶鲁(7)第12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
第13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2)第14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3)第15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4)
第16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5)第17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6)第18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7)
第19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8)第20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9)第21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0)
第22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1)第23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2)第24节:第二章 碰撞:感受耶鲁(13)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