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正解   》 第50節:第三節 樂在學中(5)      劉德江 Liu Dejiang

  再說鐘隱的傢裏,鐘隱賣身為奴去學畫的事情誰也沒有告訴,連他的妻子也衹知道他是出遠門去會朋友。鐘隱畢竟是個名人,每日高朋滿座,可這些日子朋友來找他,傢人說他出門了,問去哪兒了,又都說不知道,一次兩次,搪塞過去,時間一長,人們就起了疑心。
  一天,郭乾暉外出遊逛,聽人傢說名畫傢鐘隱失蹤了兩個月,連傢人也不知他去了哪兒。再聽人傢描述鐘隱的歲數和相貌,郭乾暉覺得這個人好像在哪裏見過,細一想,想起來了,跟傢裏的那個年輕人相像,他也正好來傢裏兩個月。"怪不得他總想看我作畫呢。"郭乾暉恍然大悟,"不過他倒真是個好青年,能帶這樣的學生,是老師的幸運,我也就後繼有人了。"
  郭乾暉回傢後,把鐘隱叫到書房裏,說道:"你的事情我全知道了。為了學畫,你不惜賣身為奴,實在使老夫慚愧。我多年來不教學生,自有我的道理,今遇到你這樣虛心好學的青年,我也不能不破例,將來你會前途無量的。"鐘隱終於以執著的求學精神感動了郭乾暉,名正言順地成了他的學生。郭乾暉把自己多年的體會和技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鐘隱。
  鐘隱正是憑藉着對畫的一種熱愛,不僅做到了如何畫,並且還畫得很出色,但最重要的是他以畫畫為樂,並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和犧牲。特別是他為了學畫賣身為奴的事情特別值得我們反思:我們今天是否有人能夠為了學習做類似的事情呢?當然我們已經不需要像鐘隱那樣做了,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對於學習要有一種以之為樂的精神,要有永不知足的氣魄。第四節為學的境界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論語·學而篇第一》第七章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論語·學而篇第一》第十三章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顔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論語·雍也篇第六》第三章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論語·子張篇第十九》第二十二章
  勤勉好學,不貪安逸
  孔子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篇第一》)意思大概是說,作為一個好學的君子,在飲食方面不苛求飽餐,在居住方面不苛求安逸,他們衹是機敏、迅疾、果斷地做事,謹慎地說話,並且又能嚮有道德的人接近,糾正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人可以算是好學的了。
  一個人不苛求安飽,而把精力放在學習上,衹是因為沒有時間顧及。吃簡單的糧食,喝着清淡的飲品,住在破陋的巷子裏,衹要是可以學習,便覺得很快樂。如果將精力放在追求安飽上面,那麽他也將沒有時間顧及其他的事情。一個人衹有在一些方面能夠承受,纔可以在其他方面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並有可能做出成績來。在知識學習上如此,在社會學習,即所謂為人處事方面也是這樣。
  所以志嚮遠大者不僅要有勤學好問的精神,而且要有不糾纏於吃飯、穿衣、住房等"俗務"的毅力和能力。對於一個已確立了崇高追求目標的人來說,吃飯穿衣是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為了享受吃飯穿衣的飽暖安逸。因此,一個人衹有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傾註到事業上來,才能做到辦事機敏果决,不斷改正錯誤,不斷進步。
  起身於下層行伍的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深知歷代興亡的原因,因為他經歷了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動蕩局面。當宋軍滅蜀之後,有人將蜀主孟昶用七彩寶石裝飾的尿壺送給趙匡胤,趙匡胤很生氣地將壺摔碎了,說:"用七彩寶石裝飾一尿壺,那又該用什麽東西來裝飾糧食呢。像孟昶這樣奢侈腐化,不亡國纔怪呢!"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言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