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论语疏证   》 第50节:雍也篇第六(4)      杨树达 Yang Shuda

  《国语?楚语》曰:观射父曰:古者民神异业,敬而不渎,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享,祸灾不至,求用不匮。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颜渊篇》曰: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
  树达按:先事后得,即此先难后获也。夫子一再以此告樊迟,盖意在救其短与。
  《晏子春秋?问下篇》曰:叔向问晏子曰:“人何以则可谓保其身?”晏子对曰:“《诗》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不庶几,不要幸,先其难乎而后幸得之,时其所也;失之,非其罪也。可谓保其身矣。”
  ○子曰:“知者乐水,
  《韩诗外传?卷三》曰:问者曰:“夫智者何以乐于水也?”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闲,似有智者;动而下之,似有礼者;蹈深不疑,似有勇者;障防而清,似知天命者;历险致远,卒成不毁,似有德者。天地以成,群物以生,国家以宁,万事以平,品物以正,此智者所以乐于水也。”(《说苑?杂言篇》同。)
  仁者乐山。
  《尚书?大传》曰:子张曰:“仁者何乐于山也?”孔子曰:“夫山者,然高,然高则何乐焉?山,草木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生财用而无私为,四方皆伐焉,每无私予焉,出云风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所以乐于山者也。”(《韩诗外传?卷三》、《说苑?杂言篇》文并略同。)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曰:故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贫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是其且多且治。
  《申鉴?俗嫌篇》曰:或问:“仁者寿,何谓也?”曰:“仁者内不伤性,外不伤物;上不违天,下不违人;处正居中,形神以和:故咎征不至,而休嘉集之;寿之术也。”曰:“颜、冉何?”曰:“命也。麦不终夏,花不济春,如和气何?虽云其短,长亦在其中矣。”
  《中论?天寿篇》曰:或问:孔子称仁者寿,而颜渊早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而比干、子胥身陷大祸。岂圣人之言不信而欺人邪?故司空颍川荀爽以为:“形体者,人之精魄也。德义令闻者,精魄之荣华也。形体固自朽弊消亡之物,寿与不寿不过数十岁,德义立与不立,差数千岁,岂可同日言也哉!颜渊时有百年之人,今宁复知其姓名邪?《诗》云:‘万有千岁,眉寿无有害。’人岂有万寿千岁者,皆令德之谓也。仁者寿,岂不信哉?”北海孙翱以为:“死生有命,非他人之所致也。若积善有庆,行仁得寿,乃教化之义,诱人而纳于善之理也。若曰积善不得报,行仁者凶,则愚惑之民将走于恶以反天常。故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干以为:二论皆非其理也。夫寿有三:有王泽之寿,有声闻之寿,有行仁之寿。《书》曰:‘五福,一曰寿’,此王泽之寿也。《诗》云:‘其德不爽,寿考不忘’,此声闻之寿也。孔子曰:‘仁者寿’,此行仁之寿也。”孔子云尔者,以仁者利养万物,万物亦受利矣,故必寿也。自尧至于武王,自稷至于周召,皆仁人也。君臣之数,不为少矣;考其年寿,不为夭矣。斯非仁者寿之验也?又七十子岂残酷者哉?顾其仁有优劣耳。其夭者惟颜回,据一颜回而多疑其余,无异以一钩之金权于一车之羽,云金轻于羽也。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说苑?政理篇》曰:齐之所以不如鲁者,太公之贤不如伯禽。伯禽与太公俱受封而各之国,三年,太公来朝。周公问曰:“何治之疾也?”对曰:“尊贤,先疏后亲,先义后仁也。”此霸者之迹也。周公曰:“太公之泽及五世。”五年,伯禽来朝,周公问曰:“何治之难?”对曰:“亲亲,先内后外,先仁后义也。”此王者之迹也。周公曰:“鲁之泽及十世。”此鲁有王迹者,仁厚也;齐有霸迹者,武政也。齐之所以不如鲁,太公之贤不如伯禽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第1节:前 言第2节:陈寅恪序第3节:自 序第4节:学而篇第一(1)
第5节:学而篇第一(2)第6节:学而篇第一(3)第7节:学而篇第一(4)第8节:学而篇第一(5)
第9节:学而篇第一(6)第10节:学而篇第一(7)第11节:学而篇第一(8)第12节:学而篇第一(9)
第13节:学而篇第一(10)第14节:为政篇第二(1)第15节:为政篇第二(2)第16节:为政篇第二(3)
第17节:为政篇第二(4)第18节:为政篇第二(5)第19节:为政篇第二(6)第20节:为政篇第二(7)
第21节:为政篇第二(8)第22节:八佾篇第三(1)第23节:八佾篇第三(2)第24节:八佾篇第三(3)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