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书评论 解“毒”於丹   》 “談笑論生死”是莊子的生死觀嗎(1)      徐晉如 Xu Jinru    楊昊鷗 Yang Haoou

  文/莊樗
  通讀《莊子》整篇,莊周直接論說到有關“死”的地方多達二百多處,加上間接的談論,可以發現,莊周對生死問題的思考幾乎貫穿了整部書。
  在莊子看來,人生活在世上,就如同是一個受到拘囚的犯人。一個人所受的束縛首先來自於時間、空間,再而便是自我的認識能力,在自我認識能力這一層內,可以有個人和集體智力(個體的經驗也要受製於一個集體的知識學上的積纍)的障礙,名利的誘惑等。從這方面說,生於世,人即為囚徒。
  我們是時空的囚徒,又不可能超脫個人智力和認識能力的局限,囚禁在無限的缺陷當中。洋洋灑灑的《逍遙遊》讓許多讀者看到了一個假象,以為鯤鵬展翅,大展鴻圖便是莊子認為的逍遙遊的狀態,以為“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禦飛竜,而遊乎四海之外”的姑射山神人便是超越了睏境,而能夠逍遙遊。
  然而,細心的讀者便能夠發現,莊子所舉的種種狀態和人物如姑射山神人,都是要有所“待”,有所憑藉,才能夠進一步達到另一個狀態。而這個等候時機,其實便是一種受睏的狀態。把《逍遙遊》放在《莊子》全篇的最前面,其實也正有這樣的原因:莊子所講的逍遙遊,其實是不得逍遙,不得遊。
  因而,要達到逍遙遊,衹能求訴之於“齊物論”。莊子的思想,最重要的是《齊物論》,卻把它放在《逍遙遊》之後,就是因為前面所提及的這個道理。
  “齊物論”有兩種解釋,即:“齊物”論和齊“物論”。前者是指把天下萬事萬物同看做一樣的道理;後者是指如何把天下的所有道理都歸做齊整同一的做法。
  任何哲學都最終要觸及到有關“死亡”的問題。20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家加謬認為,哲學的最基本問題已不再是思維和存在的問題,而是判斷生活是否值得經歷的問題,也即是“死”的問題。
  如果把這種說法嚮上推溯,我們可以看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中,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說:“別人恐怕都沒有註意到,那些專攻哲學的人,不是為別的,正是為死和死後做準備。這話如果不錯,他們畢生孜孜以求的既然是死,而不是別的,那麽死一旦真的來到,他們竟然會不高興,那就太奇怪了。”這就是說:哲學是死亡的練習。人是為了死亡而活着,對死亡的探討就是為了更好的活着,追問活着的意義。
  因此,我們完全可以說《莊子》就是一部關於“死亡”的思辨錄。
  《於丹〈莊子〉心得》寫道:
  “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人生是一條不歸路,當你走到終點時,纔會想起途中的遺憾。衹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義,才能正確地面對死亡。”
  “因為,生與死衹不過是一個生命形態的變化。”
  以上兩句引文,可以看出於丹所犯的邏輯謬誤。“生與死衹不過是一個生命形態的變化”,這話照莊子的“齊生死”(把生死看做同一)觀點來看,是絲毫不差的。然而,“生與死,是人生起始的兩個端點”這句話卻有許多問題。
  首先,照於丹上面所講,結合莊子思想觀點,我們可知,人生就是一係列的變化,死也是其中的變化之一,而且死並非就是一個結束。那麽,沒有始終,又何以要將它稱為起始的“兩個端點”呢?看來,於丹並沒有讀懂“齊生死”。
  其次,在莊子看來,生死是同一的,歸於“道”這個本體。“道”即是萬物的歸宿,是生死的歸宿。生即是死,死即是生,而且兩者是連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在這裏,生與死是相對寬泛的概念。而於丹卻把它一分為二。
  如前面所說的,生活在人世就是一種拘囚,一種“睏”,死亡便是對“睏”的超越。如果把死亡的超越看做是一種重生,那麽,受“睏”的生活,就是一種死。這就是相對論的說法。《齊物論》裏通篇充斥着這種相對性之間相互轉化的思考。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前言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1)
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2)孔子是“快樂”哲學的代言人嗎(3)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1)"《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2)
"《論語》告訴大傢的東西是最簡單"嗎(3)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1)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2)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3)
孔子說的"禮"是指"禮節"、"禮讓"嗎(4)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1)
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2)質疑於丹對“士”的解釋(3)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1)“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2)
“君子喻於義”中的“義”能理解為“適宜”嗎(3)“冕”就是指當官嗎(1)
“冕”就是指當官嗎(2)“冕”就是指當官嗎(3)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1)“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2)
“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何解(3)“天人合一”和“天人和諧”是一個意思嗎(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