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我当代表十年   》 第50节:第五章 为"三农"说句话(1)      Zhao Yongqiu

  第五章 为"三农"说句话
  "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是中国著名的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对"三农"问题严重性的高度概括。
  "三农"这个中国自古以来的难题,如何破解?如何让农民不再活得沉重,活得苦?很多人在思索,在关注。但是,中国的农村太大,困难太多,要靠中央政策扶持,靠地方政府重视,靠国民经济的腾飞。
  我们人大代表要在农民需求与高层决策之间充当传递信息的使者。
  国家级贫困县阳新
  1999年春节前夕,冶钢钢研所公告栏前围满了人,在看一张告示。我也走上前去,原来是号召各位职工参加捐献的通知,捐献的内容:钱与衣物,捐献对象:国家级贫困县阳新县。
  从报纸上我们已经看到,市委市政府为贫困农民举行捐赠仪式。市委书记、市长带头捐献,率先做出了榜样,政府各部门工作人员积极响应,然后是号召全市人民都伸出援助之手。
  阳新,这个贫困与落后的"三农"典型,1996年12月从原咸宁地区划归黄石市管辖。黄石人对阳新是陌生的,对他们的熟悉了解是从扶贫开始。据说,将阳新划到黄石的目的就是为了依靠黄石这座工业城市对其扶贫。1996年以来,这样的捐献已经成为每年的惯例,尤其春节前夕我们单位都要做这件事情。黄石人因为阳新而形成了一个新的习惯:旧衣物都不会轻易扔掉,要留着做捐献的。
  阳新为什么总是贫困?怎样才能脱贫?这一直是我和我周围同事心中的谜。
  1999年初夏,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郝国道来黄石看望代表。在座谈会上,一位黝黑瘦小而结实的省人大代表抢着大声发言,自我介绍是阳新县民政局局长王贤田。
  "啊,全国十佳人民公仆!"他的名字我早已在报纸上的广泛宣传中熟知,今天是第一次见面。我仔细地端详着他。
  "阳新是革命老区,是国家级贫困县。为什么贫穷?因为阳新是水袋子、虫窝子、旱包子!"他一针见血直奔主题的发言更是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不就是我想要知晓的一个谜么!
  他解释说;"为什么是水袋子?因为阳新位于湖北境内长江南岸与其一级支流富河交汇处,是海拔仅20米左右的低洼、平坦地带,三邻被两省六县(市)崇山峻岭所包围,一面紧邻长江。三邻高山水流都汇聚阳新经富河流入长江。水位低于长江,无处排泄,而且面临着长江数十里大堤倒灌的威胁。
  近年来灾害加剧,并出现小水成灾现象,仅九十年代以来,就连续发生了6次历史罕见的水灾,累计决堤溃口达181处次,因灾伤亡1000多人,受灾良田面积达199.67万亩,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近40亿元,比八十年代增长了100余倍。
  "富河干支流和网湖水利设施多为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兴建,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已严重老化,不能排洪,也不能抗旱"。
  "大量的病险水库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使灾害形成时间短、来势猛,往往猝不及防,万亩农田和房屋顷刻间没入一片汪洋"。
  "阳新人民不是不奋斗,但是,不论你如何努力,一场大水就使你努力的成果全部泡汤。近年来灾害频繁,每年阳新人民要支付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防汛抗洪,两个月的时间用于灾后恢复。如何发展生产?"
  原来,阳新穷就穷在水灾上!
  由于抗旱设施陈旧,如果不下雨又会出现旱灾。
  从他的发言得知,阳新还有一万多人感染血吸虫病,晚血病人500多人。由于洪水泛滥,使新病人和晚血病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阳新人不少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这么恶劣的条件,难怪需要捐献。
  "要脱贫首先要治理水患。"我在心里想着。"水患不除,民无宁日!"我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应当为当地最贫困的人群做一点事情。
  散会后,我赶紧走到王贤田的跟前,我要向他了解关于阳新的更多的情况。当他知道我是全国人大代表后,高兴的说:"我回去后一定给你提供更多资料,另外,市人大常委会曾经对阳新做过大量调研,你不妨借助他们的结果。请你一定帮我们向中央反映。"
  阳新这个新的困难伙伴引起了黄石市各界的普遍关注。党政机关、国有企业、民营老板、群众团体、民主党派都在慷慨解囊,尽力帮助。但是,要彻底改变阳新生存条件,这些帮助只是杯水车薪。
  1999年8月31日,黄石市十届人大常委会举行第4次会议,其中一个议程是审议《关于请求解决阳新县水患综合治理有关问题的报告》。原来,在黄石市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有24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大力支持阳新综合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的议案",引起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市人大财经委作了深入调研,获取了详细的资料,特将调查情况向省人大常委会反映,希望得到省里支持。
  在参加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时候,我趁机与列席会议的阳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义杰进行了交谈。这位文革前的武汉大学物理系高材生,一直献身阳新,对阳新充满感情。听说我的意图后,他十分高兴,我的调研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通过他的联系我又了解到一些更加详细的情况。
  我真想到阳新去看看,我要看那养育阳新人民又给阳新带来灾难的富河和网湖的真实面目。我想看看当地农民的生活情景。
  1999年过去了,由于交通不便,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但是,从各方面收集的资料较多,可以形成一份议案了。
  2000年3月,北京两会,我这个一贯为老工业基地呼吁的国企代表出乎大家意料之外,突然将一份典型的有关"三农"的建议拿到大家面前,包括我自己共有19名代表签名。建议原文是:
  关于要求将阳新县水患综合治理项目
  纳入国务院重点防洪工程计划的建议
  阳新县是革命老区,位于湖北境内长江南岸与其一级支流富河交汇处,有历史记载以来就是洪灾频繁、血吸虫肆虐的重灾贫困地区,素有"水袋子"、"虫窝子"之称。近年来灾害加剧,并出现小水成灾现象,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就连续发生了6次历史罕见的水灾,累计缺堤溃口达181处次,因灾伤亡1000多人,受灾良田面积达199.67万亩,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近40亿元,比八十年代增长了100余倍,相当于九十年代阳新全县四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和。频繁的水灾和血吸虫的蔓延使阳新老区人民无以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其受灾程度和频率在国内罕见。受灾成因如下:
  1.阳新是海拔仅20米左右的低洼、平坦地带,三邻被两省六县(市)崇山峻岭所包围,一面紧邻长江。三邻高山水流都汇聚阳新经富河流入长江。因此阳新境内水系发达,湖泊河流众多。富河在阳新境内干流长80公里,流域面积2245.6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80.8%,包括21个乡镇、4个国营农场,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县总产值的80%以上。洪水季节客水面积达主水面积的1.44倍,水位低于长江,无处排泄,而且面临着长江数十里大堤溃口的威胁,在长江水位的顶托、三面高山水流的压迫外加独特的地理气象环境(冷热空气交汇处)下,使阳新成为湖北最大的"暴雨中心"和"洪水走廊"。
  2.防洪系统防御能力差。如:富河干支流和网湖水利设施多为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兴建,本来标准低、质量差、不配套的工程设施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已严重老化;富河堤防也建于五、六十年代,地基松软,堤距狭窄,形成河道卡口,规划中的网湖分洪闸尚无能力修建;富河中下游125座水库中,大中型病险水库3座,小型病险水库102座,且水流总落差高达600米。这些陈旧、病险体系在汛期不仅难以抵御大洪大涝,而且险象环生,尤其是一百多个病险水库如同悬在阳新人民头上的一颗颗炸弹,随时都有崩溃的危险。使灾害形成时间短、来势猛,往往猝不及防,万亩农田和房屋顷刻间没入一片汪洋。
  3.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水库、塘堰淤塞,崩山泥石流大量流入富河干道使河床抬高,河道阻塞,削弱了行洪、蓄洪能力,加重了洪涝灾害的程度或致使小水成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第1节:自序第2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1)
第3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2)第4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3)
第5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4)第6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5)
第7节:第一章 初担重任(6)第8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
第9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2)第10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3)
第11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4)第12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5)
第13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6)第14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7)
第15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8)第16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9)
第17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0)第18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1)
第19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2)第20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3)
第21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4)第22节:第二章 探寻国企脱困之路(15)
第23节:第三章 促进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1)第24节:第三章 促进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2)
No.   [I]   II   [III]   [IV]   [V]   [VI]   [V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