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打死不做上海男人——上海男人怎么了?   》 “剩女不剩男”归谁之过?      Qin Lin

  “门当户对”乍听起来似乎很合乎男女般配的自然情理,但这种情理决不能成为婚姻的准则,更不能作为婚姻必备的条件。它导致了许许多多真爱的恋人放弃成婚的权利;更由于“男上只角”、“女下只角”情结在祖祖辈辈上海人心中根深蒂固,使得十几年前传说在上海的“剩女不剩男”现象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不争的真实。“剩女”剩了什么女呢?才女!在知识与经济整体贫脊的年代,才女是社会的“尢物”,加之政客们几番过滤,才女一般是没有婚姻之忧的。然而在男女从小就被赋予平等教育发展权利的今天,尤其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和男性一样成为“上只角”的才女俯拾皆是,传统认知里“女上只角”是不能下嫁“男下只角”的,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到了婚龄的才女一筹莫展,她们在地位上虽处于“上只角”光环里,但一旦下嫁“下只角”,心里又难以承受的“公允”之轻,因此她们一开始无不是按各自的理想挑啊挑,挑来挑去挑不到能与自己“般配”的对象,挑到自己的青春年华渐渐褪去,挑到对婚姻万念俱灰,直至干脆关闭情感的窗口,甘当无牵无挂的独身女郎。因而“剩女不剩男”便也不足为怪了。  有趣的是,这些所谓“上只角”的女人,在上海曾一度刮起的“涉外婚姻”中纷纷“不知去向”——“好女嫁老外”因此成了上海流行的时尚!比如在上海的一家外资企业里,男女白领都多得不得了,婚姻嫁娶也常被人们提起,作为一个能到这样单位工作的女性,条件自然和同单位的男性是有一拼的。但绝大部分年纪轻、有文凭的女性始终不把眼光放在本单位,而是瞄向更远的地方。如果这样的女性有了男朋友,周围的人最关心的就是“他是啥地方来的”——如果说是“美国、澳洲”等国,就会惹来四周艳羡的目光;如果说是“日本、韩国”等国,则要比前者低一截;如果说是“香港、澳门”等地区,则更比前者低两截;如果说是本地的男人,若非款爷或明星,那干脆回答“我没有男朋友”好了——这就好比一个女作家比喻的那样:“那时候正是科幻片最泛滥的年代,因而我便想如若真有星际旅行,嫁个‘外星’男朋友不知道算不算真正的时髦?”其实谁也没有把这种事当作时髦,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其最大的原因还在于要对得起公允。上海人是一向最要讲面子的,什么叫面子?对得起公允就是面子。要对得起公允,老老实实照着能般配的“门当户对”去做就是了。遗憾的是,上海男人往往娶不起“上只角”才女。原因是:谁让侬阁是“上只角”来着?阿拉才不愿将来当老婆奴呢!  尽管上海男人不敢奢望女人当自己的“上只角”,但也不是只要见到能和自己情投意合的女人就敢娶回家做妻子的一族。他们接受女方的考量,但他们同样也要从家庭地位、出身、户籍、文化程度等诸多方面考量对方,直至自己感到合适为止。上海男人最普遍的认知是:女人不能太强,女人太强,婚后自己要吃亏;但女人绝不能素质太低,低素质的女人仅从社会地位上根本就配不上“上海男人”这个“标底”。这就使得那些一心想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上海老公的女孩子也不得不在婚前好生打造自己。通常的情况是:不管是正牌的还是“混”的,大抵要搞个文凭什么的,然后想方设法找个有固定收入的单位工作。因为“门当户对”中有一个最关键的忌讳:如果女孩子没有一份正当的工作,男人是会害怕的!但如果女人学识高,独立性强,上海男人自然也恭候不起,他们不愿意在这种气势轩昂的女人裙带下提心吊胆地过日子。  剩女:非男人之过也!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西苑出版社
序:呼唤真品文化批判在国人怨忿声里簇起的东方之都发端于清末民初的“文诟”
三四十年代“海派男人”浮出水面上海男人何以成为众矢之的土著人与移民矛盾的形成
“上海男人”在外地人心中的分量你用什么招呼外地朋友“海派”版本的排外
国人为什么爱“爆”上海男人的笑何必与“全国人民”“为敌”当小气已成惯性
琐碎难以长大志有一种虚伪叫“惊艳”“土鸡生的蛋洋鸡孵的鸡”
审视“上海绅士”啥叫“新上海男人”“走样的赞语”是褒还是贬
绝非空穴来风说你“中性”你别急怕什么莫过于怕老
讲卫生讲到洁癖无畏的“嘴仗”“小资”者“常乐”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