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介 明报·大家大讲堂   》 第50节:白先勇:眉眼盈盈处(2)      钱穆 Qian Mu

  上海对中国各地的影响有好有坏。坏的影响是大家乱学,像南京,它千年古都的尊严与格局根本不必去动它,他们把树砍光了,随便开路。南京的现代化该怎么弄呢?我也不晓得。
  北京故宫本来应该是最像样的,可是也比不上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是上海人自己设计的。他们把古代跟现代结合起来,西洋的科技结合到博物馆里的古物中去,他们懂得用西方的科技与文化,场馆里的座位、灯光设计非常理想。我们的古文化经过现代的包装,是不是可以发现另外一种美?--上海博物馆给我这种感受。北京故宫里黑漆漆的,里面的文物仿佛是一片死文化。
  香港有上百年跟西方结合的经验,回归以后,在文化上能扮演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它也是最开放的华人地区。今天我跟喇沙书院的老师、校长谈起来,他们觉得现在英文教育受到了一些影响。我觉得,不管是不是殖民地,百年来,香港这个地方培养出那么多好的英语人才是其他各地所不能及的,这是一笔不得了的财富。面对全球化这个趋势,香港将扮演一个更重要的角色,香港这个地方擅长英语的人才能及时吸收外来文化。若21世纪没有更大的政治变动,中西文化将有更大、更深入的撞击,香港面对这个撞击有它自己的根基。
  回归以后,知识分子对香港文化的定位开始做长期、深远的考虑。从前,我觉得香港人没有长远的计划,可是回归以后,有了不一样的思考。香港的影响在中国各地是到处可见的,广州好像是香港的文化殖民地,什么都学香港。上海的卡拉OK也唱广东歌。
  台北也是窗口朝外的另一站。它没有经过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等连根拔起、打倒传统的激烈冲激--没有经过这些冲激而走向现代化,台湾是一个例子。台湾相当尊敬传统文化--虽然有时候流于口号式的--它同时也接受西方文化、现代化,其中有成功的,有不成功的,整个说来是蛮成功的。
  我的结论是,中西文化如何融和、接触,是过去一百年来多少学者讨论不休的问题,20世纪走了岔路,21世纪要重新出发,而这三个城市,对中西化的结合,我以为是蛮重要的,会影响整个中国大陆。我把这个看法提出来,跟大家讨论,尤其是这里刚好有这么多香港的学者。
  张隆溪:白先生说的中西文化如何结合的问题,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重要的问题。潘先生你们《明报月刊》曾专门做过双城记--上海、香港--的比较,大概由你来发言最好。
  潘耀明:像白先生讲的,上海对外来文化的融和比较快。香港社会的洋化胜于传统文化,像一些传统节日显得气氛淡薄。我最近编《澳门历史一刻》这本书,发现在澳门,传统中国文化跟拉丁文化是共存的,兼收并蓄。澳门同时留下了许多清末民初的中国式建筑和拉丁式的建筑。香港并不注重文化古迹的保存,在香港,英国和中国这两种文化都不够有特色。
  黄维樑:白先生讲的三个城市的确各有特色,但是,我觉得北京始终是个文化中心,说不定它的商业也会发展得很快,所以我觉得把北京漏掉很可惜。
  关于中西文化的交汇、融和,或者说全球化也好,我觉得这是必然的现象。20世纪已是这样子,21世纪将继续下去。香港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虽然英国人留下来的东西好像并不显著,可是英国人留下的典章制度,它的精神,香港人的确是感觉到的。
  中西文化交汇、结合、互相影响,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许21世纪,东方文化可以发挥更大的力量。20世纪是受西方文化压倒性的影响的。20世纪中国文化并没有发出什么声音,现在希望我们可以有比较突出的表现。一方面跟西方文化交流融和,一方面跟西方文化争个长短。
  钱文忠:白先生讲的我很同意,作为上海人,我也觉得上海发展得很快。但是,上海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之所以有今天的面貌,背后有三个故事,我想白先生不一定了解。
  第一个是,博物馆底下最漂亮的大堂,曾有人提议租给跨国公司作宴会的场所;第二个是,传说上海高层领导讨论过是不是把街头小戏,比如像独角戏、上海的滑稽戏、沪剧都放进大剧院里,好在最后否决了;至于上海的图书馆看起来美轮美奂、很现代化,但里面的书经过搬迁后还不如不搬,因为从用的角度来讲,受了限制。比如说15年前的日文图书一律不上架,连目录都没有搬过来。所以上海发展的时候经过很多曲折,付出很大代价。这个代价今天不一定看得出,但将来一定会显示出来。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1)第2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2)
第3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3)第4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4)
第5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5)第6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6)
第7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7)第8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8)
第9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9)第10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10)
第11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11)第12节:余英时:学术何以必须自由(12)
第13节:李约瑟:中国与西方(1)第14节:李约瑟:中国与西方(2)
第15节:李约瑟:中国与西方(3)第16节:李约瑟:中国与西方(4)
第17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1)第18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2)
第19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3)第20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4)
第21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5)第22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6)
第23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7)第24节:余英时对话刘梦溪:为了文化与社会的重建(8)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