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50节:读《论语》献疑(5)      启功 Qi Gong

  这一章有几个问题:一、启手足,为什么联系上"临深履薄"?二、如果说是证明"身体发肤"未有毁伤,何以只看手足,不看全身?三、身体毁伤并非常人常事,有时受伤由于天灾,也不全由自己,何以无伤便觉得足称幸免?
  今按:何晏《集解》在"启予手"下引郑注说:"启,开也,曾子为受身体于父母,不敢毁伤,故使弟子开衾而视之也。"又于"如履薄冰"下引孔注:"此言《诗》者,喻己常戒慎,恐有所毁伤。" "免夫"下引周曰:"乃今日后,我自知免于患难。小子,弟子也,呼之者,欲使听识其言。"
  至于朱注此章,撮取古注,归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的话)之义,不备引。
  今试申末学所疑:启固然训开,而所启何以只在手足;却很少有人论及。惟《集解》引周氏注有"免于患难"一语,极可注意。清人刘宝楠《论语正义》引申周注:"患难谓刑辱颠陨之事。"理解到这里,则前边的问题,不难迎刃而解了。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长》)。按刑系囚犯,首先是桎梏手足,至后世手铐脚镣,仍是刑系囚犯的主要刑具。曾子令门人验证自己没有受过刑系,所以只看手足,不看腹背,平生谨遵"临深履薄"的古训,是操行的谨慎的问题,不是指常讲营养卫生,和只怕受伤的问题。任何常人一生身上没有过伤痕,并非全都由于操守谨慎,也不是曾子一人如此。而曾子这时郑重共事地自叹"免夫",岂非"小题大作"!那么这里的"免"正和南容的"免"是同一含义。一生免于刑戮或刑辱,才是真可庆幸的。众所周知,刑一般由于犯法,法之犯与不犯,正常时间,可由自己操行来决定。但在"邦无道"的时候,尽管自己操守谨慎,而遇到"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严无道之邦",则是完全不能自主的。所以孔子又说"君子怀刑"(《里仁》),即指"横逆之来"。所以曾子临终才有特殊自慰的话。
  《孝经》的文风,和《小戴礼记》相近,大约也是出于七十子之徒所记载(清代学者早有此看法)。在汉代被抬出令天下人诵读,极似宋代抬出《大学》、《中庸》压在《论语》之上一样。今看《泰伯》中此章,自郑注至朱注,都用《孝经》之义来作此章的注解。但我却怀疑《孝经》的编撰,正是由此章推衍而成。此末学诸疑,所以欲献之又一端也。
  七孔子答问和论仁
  儒家学说的中心是"仁",儒学的经典是《论语》,这是古往今来、天下四方无人不知的问题。但是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的言论里却找不见孔子给"仁"作出的直接解释。
  《论语》中有许多处记载孔子答人问仁,或评论"仁者"或"不仁者"的行为表现。都是从旁面或反面来衬托"仁者"和"不仁者"的思想行为;例如说"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里仁》),又说"仁者爱人"(《颜渊》),又说"……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雍也》),又说"……仁者,其言也讱,……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颜渊》),如此等等,《论语》中不止几十处,但无一处是正面的"定义"或全面的解说。不但"仁"这一问题如此,其他问题,孔子的答问方法也常是"能近取譬"(《雍也》)和"循循诱人"(《子罕》)的。又如许多人向孔子问"孝",孔子的答复各不相同,都是针对问者在行为上的某项不足,来加以重点地教导。最委婉而又极有力的一次答子游问孝,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
  子夏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子张》)不管这里所说的"君子"是泛指还是指孔子,也不管"厉"是作"严厉"讲,还是作"确切"讲,都不能密合孔子平时的发言态度。有一次孔子答定公问"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对话。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子路》)这种"一言"可能来自当时的民间谚语,本不见得是哪位哲人归纳的什么普遍道理,既由定公发问,孔子曲折答复,一是要知"为君难,为臣不易",这便接近"一言兴邦";二曰"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这便要成"一言丧邦"了。这成为对有政权的人的一次有力的警告。按孔子自己说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宪问》)统观《论语》中所记孔子的言论,真是"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的鲜明表现!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1)第2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2)
第3节:代序 笑对风雨人生(3)第4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1)
第5节:我心目中的郑板桥(2)第6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1)
第7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2)第8节:记齐白石先生轶事(3)
第9节:记我的几位恩师第10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1)
第11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2)第12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3)
第13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4)第14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5)
第15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6)第16节:夫子循循然善诱人(7)
第17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1)第18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2)
第19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3)第20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4)
第21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5)第22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6)
第23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7)第24节: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艺术生涯(8)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