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集 》 浮光掠影看平生 》
第50節:讀《論語》獻疑(5)
啓功 Qi Gong
這一章有幾個問題:一、啓手足,為什麽聯繫上"臨深履薄"?二、如果說是證明"身體發膚"未有毀傷,何以衹看手足,不看全身?三、身體毀傷並非常人常事,有時受傷由於天災,也不全由自己,何以無傷便覺得足稱幸免?
今按:何晏《集解》在"啓予手"下引鄭註說:"啓,開也,曾子為受身體於父母,不敢毀傷,故使弟子開衾而視之也。"又於"如履薄冰"下引孔註:"此言《詩》者,喻己常戒慎,恐有所毀傷。" "免夫"下引周曰:"乃今日後,我自知免於患難。小子,弟子也,呼之者,欲使聽識其言。"
至於朱註此章,撮取古註,歸於"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經》的話)之義,不備引。
今試申末學所疑:啓固然訓開,而所啓何以衹在手足;卻很少有人論及。惟《集解》引周氏註有"免於患難"一語,極可註意。清人劉寶楠《論語正義》引申周註:"患難謂刑辱顛隕之事。"理解到這裏,則前邊的問題,不難迎刃而解了。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公冶長》)。按刑係囚犯,首先是桎梏手足,至後世手銬腳鐐,仍是刑係囚犯的主要刑具。曾子令門人驗證自己沒有受過刑係,所以衹看手足,不看腹背,平生謹遵"臨深履薄"的古訓,是操行的謹慎的問題,不是指常講營養衛生,和衹怕受傷的問題。任何常人一生身上沒有過傷痕,並非全都由於操守謹慎,也不是曾子一人如此。而曾子這時鄭重共事地自嘆"免夫",豈非"小題大作"!那麽這裏的"免"正和南容的"免"是同一含義。一生免於刑戮或刑辱,纔是真可慶幸的。衆所周知,刑一般由於犯法,法之犯與不犯,正常時間,可由自己操行來决定。但在"邦無道"的時候,儘管自己操守謹慎,而遇到"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嚴無道之邦",則是完全不能自主的。所以孔子又說"君子懷刑"(《裏仁》),即指"橫逆之來"。所以曾子臨終纔有特殊自慰的話。
《孝經》的文風,和《小戴禮記》相近,大約也是出於七十子之徒所記載(清代學者早有此看法)。在漢代被擡出令天下人誦讀,極似宋代擡出《大學》、《中庸》壓在《論語》之上一樣。今看《泰伯》中此章,自鄭註至朱註,都用《孝經》之義來作此章的註解。但我卻懷疑《孝經》的編撰,正是由此章推衍而成。此末學諸疑,所以欲獻之又一端也。
七孔子答問和論仁
儒傢學說的中心是"仁",儒學的經典是《論語》,這是古往今來、天下四方無人不知的問題。但是在《論語》二十篇中孔子的言論裏卻找不見孔子給"仁"作出的直接解釋。
《論語》中有許多處記載孔子答人問仁,或評論"仁者"或"不仁者"的行為表現。都是從旁面或反面來襯托"仁者"和"不仁者"的思想行為;例如說"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裏仁》),又說"仁者愛人"(《顔淵》),又說"……仁者樂山,……仁者靜,……仁者壽"(《雍也》),又說"……仁者,其言也訒,……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顔淵》),如此等等,《論語》中不止幾十處,但無一處是正面的"定義"或全面的解說。不但"仁"這一問題如此,其他問題,孔子的答問方法也常是"能近取譬"(《雍也》)和"循循誘人"(《子罕》)的。又如許多人嚮孔子問"孝",孔子的答復各不相同,都是針對問者在行為上的某項不足,來加以重點地教導。最委婉而又極有力的一次答子遊問孝,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
子夏說:"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子張》)不管這裏所說的"君子"是泛指還是指孔子,也不管"厲"是作"嚴厲"講,還是作"確切"講,都不能密合孔子平時的發言態度。有一次孔子答定公問"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對話。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子路》)這種"一言"可能來自當時的民間諺語,本不見得是哪位哲人歸納的什麽普遍道理,既由定公發問,孔子麯折答復,一是要知"為君難,為臣不易",這便接近"一言興邦";二曰"予無樂乎為君,惟其言而莫予違也",這便要成"一言喪邦"了。這成為對有政權的人的一次有力的警告。按孔子自己說過:"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遜。"(《憲問》)統觀《論語》中所記孔子的言論,真是"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的鮮明表現!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1) | 第2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2) | 第3節:代序 笑對風雨人生(3) | 第4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1) | 第5節:我心目中的鄭板橋(2) | 第6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1) | 第7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2) | 第8節:記齊白石先生軼事(3) | 第9節:記我的幾位恩師 | 第10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1) | 第11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2) | 第12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3) | 第13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4) | 第14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5) | 第15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6) | 第16節:夫子循循然善誘人(7) | 第17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1) | 第18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2) | 第19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3) | 第20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4) | 第21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5) | 第22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6) | 第23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7) | 第24節:溥心畬先生南渡前的藝術生涯(8)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