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孟子大學中庸捲 》
孟子捲·論政治(15)
李鍌 Li Xian
(一)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裏之城、七裏之郭 ②,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③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固國不以山谿之險⑥,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⑦。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⑧。寡助之至,親戚畔之⑨;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⑩。”(《公孫醜》下·一)
章旨
孟子認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得天下者,得民心而已矣。
註釋
①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用兵作戰,衹是靠天象時令,還不如據有險要而有利的地勢;衹是據有險要而有利的地勢,(新浪讀書獨傢首發)還不如上下和諧,得到民心的支持。天時,指天象時令,如風雪、晴雨、寒暑等。地利,指地勢有利,如城池、山河、關隘等。人和,上下和睦而團结。
②三裏之城七裏之郭三裏見方的內城,七裏見方的外城。指城郭之小者。郭,外城。
③兵革兵器鎧甲。
④委而去之捨棄而離開它。之,指上文“三裏之城,七裏之郭”。委,棄也。去,逃離。
⑤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守住人民不是依靠疆土封記的界限。域,界別,此處用作動詞,引申有限製的意思。封疆,疆界上的封記。封,聚土;疆,界。封土為臺,用以標示疆界。
⑥固國不以山谿之險鞏固國防不是衹憑藉山河形勢的險要。
⑦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服天下不是衹憑恃強大的軍事力量。
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施行仁民愛物之道的君王,會得到很多人民的協助;違反王道的君王,很少有人幫助他。得道,得仁政之道。
⑨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時,連他自己的親戚都會背叛他。至,極。畔,通“叛”,背叛。
⑩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仁君不戰則已,要是非戰不可,一定是會戰勝的。
析論
《三國演義》描述赤壁之戰的始末,當時曹操有數十萬大軍,進擊江東,必然所嚮無敵。然而孫、劉聯軍之所以能火燒曹營,以相當少的兵力戰勝曹操大軍,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諸葛亮藉得東風之便,掌握了天時。由此可見天時的重要。
但是用兵作戰,也不能全靠天時,《孫子·形篇》說:“勝者之戰民也,若决積水於千仞之谿者,形也。”如果占據有利的地勢,在很高的山𠔌中蓄滿大水,然後驟然開啓水閘,使得大水奔騰而下,那麽在下的敵軍必然潰散。此時任何有利於敵軍的天時,都派不上用場了。可見天時不如地利。
秦始皇一統天下,以崤山與函𠔌關為天然屏障,真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以黃河為護城河,即使是千騎也難以飛渡了。有如此山川,其國防應是固若金湯了,其政權應是足以傳之千秋了。然而秦始皇不施仁義,荒淫殘暴,旋踵之間,“戍卒叫,函𠔌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等到戍卒大呼,揭竿而起,函𠔌關不久就淪陷了。楚人放了一把火,可憐阿房宮就變成了一片焦土!)(杜牧《阿房宮賦》)漢朝取秦而代之。由此可見地利不如人和。
如何擁有人和的絶對優勢呢?孟子昭示那些有國有傢者:“得道者多助。”“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五)“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公孫醜》上·六)為政者要一心一意把人民照顧好,衹要有一個人流離失所,為政者都要慚愧自責,內咎不已。像這樣愛民如子,饑溺是拯,還會不得人心嗎?還會沒有人和嗎?實行仁政,就是“得道”,“得道者多助”,而成“仁者”,因此,孟子說:“仁者無敵。”(《梁惠王》上·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新華出版社 |
|
|
目錄 | 序 | 孟子捲·論性善(1) | 孟子捲·論性善(2) | 孟子捲·論性善(3) | 孟子捲·論性善(4) | 孟子捲·論性善(5) | 孟子捲·論性善(6) | 孟子捲·論性善(7) | 孟子捲·論性善(8) | 孟子捲·論性善(9) | 孟子捲·論性善(10) | 孟子捲·論性善(11) | 孟子捲·論性善(12) | 孟子捲·論行為(1) | 孟子捲·論行為(2) | 孟子捲·論行為(3) | 孟子捲·論行為(4) | 孟子捲·論行為(5) | 孟子捲·論行為(6) | 孟子捲·論行為(7) | 孟子捲·論行為(8) | 孟子捲·論行為(9) | 孟子捲·論行為(10)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