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舆论认为,大批将军集体辞职"这一程序既没有写入宪法,也没有写入军队的条令,在俄罗斯实属史无前例"。《消息报》说得更明确,这次集体辞职带有"自愿-强迫性质"。据说,国防部的将军们是接到谢尔盖耶夫元帅的命令后才写辞职报告的。俄军事新闻局更是一语道破天机,说是俄总统事务局给谢尔盖耶夫出的主意。为什么克里姆林宫要采取这一举措呢?官方的解释是"此举意在最大程度地减轻俄罗斯新总统普京在重组国防部和总参谋部过程中的负担"。虽然克里姆林宫一再保证,在重组军队领导班子时,国防部和总参谋部的主要领导人都将留任,将军们都将得到新总统对自己职务的重新任命。在没有接到委任状之前,一些人心里总觉得不踏实。
俄军事评论家认为,虽然国防法规定,总统有权任命国防部长和副部长、总参谋长和副总参谋长、军兵种总司令以及师长以上的将官,但国防法没有任何一款曾暗示,这些担任相应职务的将军们在新国家元首就职后都要辞职,并向新总统重新进行效忠宣誓。
2000年5月18日,俄公布了第一批进入新内阁成员名单。除总统警卫局局长克拉皮温、对外情报局局长特鲁布尼科夫未被重新任命外,国防部长谢尔盖耶夫、外交部长伊万诺夫、内务部长鲁沙伊洛、联邦安全总局局长帕特鲁舍夫、联邦政府通信与信息局局长马秋欣等其他强力部门领导人全部留任。
实行划区管理和改变联邦委员会组成方式等做法,只是普京为加强国家政权建设所采取措施的一部分。俄分析家认为,一旦措施到位,俄将重新建立起从中央一直到村委员会垂直的政权管理体系,从而结束俄立国以来权力过于分散的混乱局面。在改革过程中,俄地方行政长官将失去许多法律规定的特权,这自然是"诸侯们"所不愿意看到的,必将采取公开或秘密的方式加以抵制。对此,普京总统已有清醒认识,并决定依靠强力部门来实现自己的治国宏图。他任命了5个将军为联邦区的总统代表,并让绝大多数强力部门领导人留任。这一切都说明,当俄罗斯进入国家发展新阶段的时候,更需要"带枪的人"保驾护航。
金钱与权力的对决:"决不允许任何人要挟国家"。叶利钦时代,"家族"势力控制了俄罗斯的政治进程。普京接任总统后,基本上还是"按照既定方针办"。
自1991年开始,叶利钦倡导的"休克疗法"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暴富起来的大财阀和掌握政权的政府高官逐渐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被人称之为"家族"。
普京接任总统后,"家族"势力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更大的政治发言权。但有宏伟抱负、又具有强势性格的普京并不甘心当他们的傀儡。随着普京政权的巩固,也部分由于"家族"势力的嚣张,于是普京下决心结束以"家族"势力控制克里姆林宫为标志的叶利钦时代。
为了防止富人参政给自己带来麻烦,普京上台伊始就跟富豪们约法三章。他召集俄罗斯有影响力的富豪,表示以2000年为界限,国家不再追究寡头们是如何在私有化过程中暴富起来的,但是这些寡头也不能再介入国家政治生活,不允许利用大资本干扰政治进程。
承认这些暴富的人的财产合法,可以说是普京最高明的一步棋,之后,很多富翁一心"闷声发大财",不再过多地涉足政治。但也有一些人不安于仅仅有钱的现状,不断地对普京的权力产生影响。这些自然令普京非常不快。
最早跟普京对着干的是当时的头号寡头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他们自认为帮助普京问鼎俄罗斯总统宝座有功,有居功自傲的嫌疑,但他们错看了普京。这个铁腕人物利用法律手段,将二人相继逼出国内,流亡国外。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的下场,使得俄罗斯很多富豪不得不有所顾忌。但有一个人除外,此人就是霍多尔科夫斯基。
霍多尔科夫斯基是俄罗斯的首富。他从1997年入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以来,其排名不断上升。2002年,霍多尔科夫斯基的个人资产达到37亿美元,2003年更是激增到80亿美元。在《福布斯》评出的"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富豪"中,霍多尔科夫斯基名列第七,其影响力之大,在俄罗斯无出其右者。
以霍多尔科夫斯基为代表的"家族"势力不满足于自己的活动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对政权有了更真切的理解和更痴迷的向往,霍氏不仅在政府和议会里培植人脉,甚至还表示有意问鼎总统宝座。
普京担任总统之后,俄罗斯人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总统将如何处理与寡头的关系。这不仅是对普京的严峻考验,也决定俄罗斯社会发展的未来走向。
普京在处理与寡头的关系方面,一开始就显示出了鲜明的政治独立性。早在总统选举期间,普京与寡头群体就保持了合理的政治距离。当选总统之后,普京大力削弱寡头政治的影响,并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摒弃寡头政治。普京不顾少数寡头利益,遵循经济规律办事。虽然在总统竞选活动中,普京也曾获得多数寡头政治上和财政上的支持,但是,普京执政后并没有给那些支持他竞选的寡头干涉政治、掠夺经济利益"开绿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