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他崇拜徐渭其实也是种移情,与当时的政治背景也有关系,郑板桥生活的时代正值文网森严的康乾盛世,根本容不下文人去激扬文字大提意见,他的好友杭世骏等人就因随便提意见而被罢了官,陆骖甚至因文字狱而被戮尸,这种政治高压,自然也会让敏感而狷介的郑板桥有所思考,而崇拜徐渭可以说是一种寄托。
六
板桥的晚年寂寞苍凉的,扬州八怪中许多老朋友早早离他而去,他整日以诗竹兰石编织老境,不过每当见到自己笔下那些还充满生命和骨气的绿竹,心情自然又舒爽开来。直到乾隆三十年,郑板桥走完了他的不平凡的人生、艺术之旅,享年七十三岁。而这之前,在扬州和兴化之间曲折水道中的小舟上,人们常能看到船里,一位大师自在逍遥、畅饮低吟的背影。
人生若只如初见
在清代的词人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纳兰性德。这位出生名门的贵公子,本应该象大多数八旗子弟一样,乐此不疲地满足于裘马轻肥钟鸣鼎食的生活,可是纳兰性德没有,尽管他的父亲是当朝权相明珠。纳兰性德短暂的一生中总是充满了怨恨和忧愤,充满了焦虑和辛酸,他反到是非常厌弃那种锦衣玉食的生活,他胸中似乎有太多的不平之气要抒发,这一点都最后从他的诗词中流露了出来。
有人曾说纳兰有着南唐有后主的遗风,他们的词都不事铅华超逸真纯。不过两者又有区别,后主词多绝望哀吟,有颓靡之美;纳兰其词则惆怅低徊,幽怨凄美,是一个伤心人的悲歌。王国维说纳兰是"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可谓才华绝代。 可正是这位有清第一词人,三十一岁时就匆匆离开人世,世间也因此少了许多凄美哀怨的词章,不过他留下的那些好词已足以让后人共享千年。
至于纳兰的一生,本身也正是首永恒凄美的词。
一
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北京后海之滨的明珠府上纳兰性德出生了。当时清朝刚建立也不久,满汉矛盾突出,当初满族强悍的八旗武力由东北进入关内,取得了统治权,不过老百姓的汉族正统观念仍根深蒂固。又加上顺治年间的战事频繁,忙于军事的征伐而疏忽了思想文化上的统治。朝廷为了强化汉族百姓对中央集权的向心力,必须想出一些对付措施,他们首先想到了文化教育,满族的统治者看在眼里,对于比自己文化先进的汉族,要想使其中的百姓心悦诚服地服从自己的政权,关键在于提高本民族的文化水平,甚至要赶超上汉族,到了康熙时代,皇帝就提倡满洲的贵族要主动学习汉族文化,改变一介武夫的形象。康熙首先想到的是程朱理学,他提倡这种以儒家思想为本的学说,认为对于汉族人只有以儒家思想来感化他们,消除心理上的隔阂。八旗官员们知道皇帝的想法后也纷纷上行下效,让他们的子弟去刻苦攻读儒家的经典,积极地去参加科举考试,纳兰性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启蒙教育的。纳兰的父亲明珠本身受汉文化影响很深,又兼通满汉语言,平时好书画,极有涵养。作为这样的满族贵族,他自然不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养尊处优,希望他能精通诗书而又能进入仕途,作为满人,他也希望从自己儿子身上证明给世人看,在文化上也是可以超过汉人的,因此纳兰从小接受的便是那样的教育。
不过作为满人,纳兰不可能只读经书,他还要接受严格的骑射训练,满族提倡的是"文事不妨武备",从这点来说,他们似乎是比汉族的一些书生多了分英勇之气。不过清初和明代一样,没有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初级学校,只是那些有钱和做官的人家自行延请老师在家讲课,或者设个私塾让亲戚朋友的和孩子同自己的孩子一起读书。明珠为满足贵族,纳兰的母亲还是爱新觉罗氏的皇亲,这样的家庭自然直接在家就读了。他的启蒙老师是丁腹松,这位丁腹松是通州人,博学能文而性格狷介,不入俗也不善变通,三十岁时才考中举人,而后又屡试不中,只能赋闲在家,爱才的明珠就延请他在家为纳兰讲课。这位丁腹松也真是不随时俗,他知道纳兰是贵公子,但学业上仍十分严格的要求,时时督促训责。纳兰的父亲见丁腹松对自己的孩子这么负责,也就更加敬重他,朝中事务忙完后常常去看望儿子的启蒙老师丁先生,并嘱咐他对纳兰要求一定要严格,不可骄纵,这样才能早日成为栋梁之材。纳兰小时候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读书过目即不忘,悟性极高。丁腹松以程朱阐释的《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教授于纳兰,稍长纳兰"补诸生"。所谓补诸生,就是补选入顺天府学汉族生员额数内,这一规则在纳兰出生前的顺治八年就已有,当时吏部规定八旗中有愿读汉书应考者,可以开送礼部,移送顺天学院,然后经过考试文章优秀者就可以补入顺天府汉生员额数内,其间考试严格手续繁复,纳兰性德一下子就通过了考试成为了顺天府的新生。由于纳兰天资聪颖很快又升入国子监学习,明代时北京和南京都设有国子监,但是纳兰出生前南京国子监已改为江宁府学,这就使得当时北京的国子监成为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纳兰在国子监学习的主要课程除了《四书》《五经》,《性理》《通鉴》外,还有二十一史等著作。此外还需每天临摹晋唐大家的书法数百字。纳兰天生一枝健笔,书法行云流水,学褚遂良临王羲之,并能善于化用,故书艺又大进且自成一格。纳兰在国子监时,祭酒是徐元文,这位徐元文是顺治十六年的状元,他当上国子监祭酒时遴选学员非常严格,当时有权势的人家常出钱捐买学员的名额,徐元文上任就极力抵制这种风气,而对于纳兰这样优秀的学生,则是另眼相看。国子监经常要举行考试,每次纳兰的成绩都很优异,这与他熟读经书以及优美文采和遒劲书法有关,国子监的老师一致好评。祭酒徐元文更是重视,他将纳兰介绍给了自己的兄长时任翰林院编修的徐干学,并对兄长说:"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当时纳兰的父亲只是兵部尚书,在朝中算不上过于显赫,徐元文对纳兰的关爱并非出自对明珠的迎奉,而是觉得这个纳兰实在是国子监中出类拔萃、文采风流的人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