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日記、書信、年譜中的鬍適:瞧,這人   》 第50節:三十 "美人不及俄人愛自由"?(1)      邵建 Shao Jian

  三十 "美人不及俄人愛自由"?
  已是1915年的初夏,這一年的6月5日,韋蓮司約鬍適的康大同學客鸞女士去郊遊,鬍適與客鸞在路上相遇,客鸞告訴鬍適這件事,鬍適很高興地說:你們郊遊回來,如果惠顧寒捨,我當煮茶招待。同學笑着答應了。下午五時,郊遊回來的她們來到了鬍適的住處,鬍適不失言,享以竜井。兩位女子皆不同流俗,在鬍適這裏放鬆自如,一點也不感到拘束。兩人談笑風生,直到傍晚纔離去。次日,和鬍適同住一起的法文教員很好奇,問昨天鬍適房中笑語喧嘩的是誰,鬍適告之。這位法國佬很感慨,他也告訴了鬍適一件事。幾個月前,他和兩個同事約兩位女子(也是同事)到自己住處小集,其中一位女士告訴了另外一個女子,後者驚怪,問誰是陪伴人(原文為"挾保娘"),答曰沒有,對方益加驚怪。此事傳出後,還引起誹議,不得已,便把約會地點改作外面的茶室。等到去的時候,茶室卻又滿座。這位法國佬便說:還是到我那裏吧,難道我輩還在乎別人說什麽嗎?幾人掉過頭來,再回住處。不過一次飲茶,經歷卻這樣一波三折。聽完故事,鬍適它記到日記裏,說,這事雖然細小,但卻證明自己以前說的話:此邦男女交際不自由。鬍適剛到美國就感覺到這一點,他在給母親的信中曾這樣介紹:"美國男女平權,無甚界限。此間大學(指康乃爾大學,筆者註)學生五千人,中有七八百女子,皆與男子受同等之教育。惟美國極敬女子,男女非得有人介紹,不得與女子交言。(此種界限較之中國男女之分別尤嚴,且尤有理。)" 是的,20世紀初的美國,遠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麽現代和開放,文化保守勢力很強大,尤其是中産階級。比如韋蓮司那不同流俗的作派,放在今天稀鬆平常,而在當時,在她那個中産階級的傢裏,就非議不斷。鬍適說她之所以遠去紐約學畫,平常也不怎麽回來,就是因為傢中的"守舊空氣",使她居之"如在囹圄"。
  至於鬍適說此邦男女交際不自由,還得從十多天前的一次談話說起。5月21日那一天,鬍適和一個來自俄國的朋友聊天,這位叫狄泊特女子曾就讀於俄國女子高等學院,現在隨她的哥哥流寓美國,靠打工讀書。聊天時,她說:她覺得美國大學生多浮淺,沒有高尚的思想,遠不如俄國的大學生,具思想、富膽力、熱心國事,奔走盡瘁,實在可敬。鬍適聽了,深以為然。他一直對美國大學生存有類似看法。一次,他接觸到保加利亞的一個留學生,交談之下,他覺得這些來自歐洲的學生都熟悉本國的歷史與文化。特別是俄國學生,沒有不知道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的。衹有兩個國傢的學生對自己的文明和歷史懵然無知,一個是中國,一個是美國。
  鬍適的偏差是顯而易見的,至少是以偏概全的,但他卻在日記中作出了這樣的結論"美人不及俄人愛自由"。在這樣的標題下,鬍適說:"人皆知美為自由之國,而俄為不自由之國,而不知美為最不愛自由之國,而俄為最愛自由之國也。"為什麽?因為"美之人已得自由,故其人安之若素,不復知自由代價之貴矣。俄之人惟未得自由,而欲求得之,不惜殺身流血,放斥囚拘以求之,其愛自由而寶貴之也。" 鬍適就便舉了個例子,故事來自他的朋友,說的是挪威劇作傢易卜生。易卜生送兒子到俄國受學,有人問,為什麽不送到美國呢,美國是自由之國呀。易答曰:然,俄,愛自由之國也。這樣一個美俄對比,鬍適的俄國朋友狄泊特是認同的,鬍適也是認同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一 路綫圖與時間表(1)第2節:一 路綫圖與時間表(2)
第3節:二 走嚮樂觀主義第4節:三 "民有、民治、民享"
第5節:四 "小敘事"、"大敘事"(1)第6節:四 "小敘事"、"大敘事"(2)
第7節:五 "吾對於政治社會事業之興趣"(1)第8節:五 "吾對於政治社會事業之興趣"(2)
第9節:六 模擬大選中的"激進"與"保守"第10節:七 民權政治的"初步"(1)
第11節:七 民權政治的"初步"(2)第12節:八 "天賦人權說之沿革"
第13節:九 "第一次訪女生宿舍"(1)第14節:九 "第一次訪女生宿舍"(2)
第15節:九 "第一次訪女生宿舍"(3)第16節:十 世界公民(1)
第17節:十 世界公民(2)第18節:十一 "自由政治者之大樞紐"(1)
第19節:十一 "自由政治者之大樞紐"(2)第20節:十二 字句之爭
第21節:十三"以人道之名為不平之鳴"第22節:十四 "萬國之上猶有人類在"
第23節:十五 尼采的"遺毒"(1)第24節:十五 尼采的"遺毒"(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