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瞧,这人   》 第50节:三十 "美人不及俄人爱自由"?(1)      邵建 Shao Jian

  三十 "美人不及俄人爱自由"?
  已是1915年的初夏,这一年的6月5日,韦莲司约胡适的康大同学客鸾女士去郊游,胡适与客鸾在路上相遇,客鸾告诉胡适这件事,胡适很高兴地说:你们郊游回来,如果惠顾寒舍,我当煮茶招待。同学笑着答应了。下午五时,郊游回来的她们来到了胡适的住处,胡适不失言,享以龙井。两位女子皆不同流俗,在胡适这里放松自如,一点也不感到拘束。两人谈笑风生,直到傍晚才离去。次日,和胡适同住一起的法文教员很好奇,问昨天胡适房中笑语喧哗的是谁,胡适告之。这位法国佬很感慨,他也告诉了胡适一件事。几个月前,他和两个同事约两位女子(也是同事)到自己住处小集,其中一位女士告诉了另外一个女子,后者惊怪,问谁是陪伴人(原文为"挟保娘"),答曰没有,对方益加惊怪。此事传出后,还引起诽议,不得已,便把约会地点改作外面的茶室。等到去的时候,茶室却又满座。这位法国佬便说:还是到我那里吧,难道我辈还在乎别人说什么吗?几人掉过头来,再回住处。不过一次饮茶,经历却这样一波三折。听完故事,胡适它记到日记里,说,这事虽然细小,但却证明自己以前说的话:此邦男女交际不自由。胡适刚到美国就感觉到这一点,他在给母亲的信中曾这样介绍:"美国男女平权,无甚界限。此间大学(指康乃尔大学,笔者注)学生五千人,中有七八百女子,皆与男子受同等之教育。惟美国极敬女子,男女非得有人介绍,不得与女子交言。(此种界限较之中国男女之分别尤严,且尤有理。)" 是的,20世纪初的美国,远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现代和开放,文化保守势力很强大,尤其是中产阶级。比如韦莲司那不同流俗的作派,放在今天稀松平常,而在当时,在她那个中产阶级的家里,就非议不断。胡适说她之所以远去纽约学画,平常也不怎么回来,就是因为家中的"守旧空气",使她居之"如在囹圄"。
  至于胡适说此邦男女交际不自由,还得从十多天前的一次谈话说起。5月21日那一天,胡适和一个来自俄国的朋友聊天,这位叫狄泊特女子曾就读于俄国女子高等学院,现在随她的哥哥流寓美国,靠打工读书。聊天时,她说:她觉得美国大学生多浮浅,没有高尚的思想,远不如俄国的大学生,具思想、富胆力、热心国事,奔走尽瘁,实在可敬。胡适听了,深以为然。他一直对美国大学生存有类似看法。一次,他接触到保加利亚的一个留学生,交谈之下,他觉得这些来自欧洲的学生都熟悉本国的历史与文化。特别是俄国学生,没有不知道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只有两个国家的学生对自己的文明和历史懵然无知,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美国。
  胡适的偏差是显而易见的,至少是以偏概全的,但他却在日记中作出了这样的结论"美人不及俄人爱自由"。在这样的标题下,胡适说:"人皆知美为自由之国,而俄为不自由之国,而不知美为最不爱自由之国,而俄为最爱自由之国也。"为什么?因为"美之人已得自由,故其人安之若素,不复知自由代价之贵矣。俄之人惟未得自由,而欲求得之,不惜杀身流血,放斥囚拘以求之,其爱自由而宝贵之也。" 胡适就便举了个例子,故事来自他的朋友,说的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易卜生送儿子到俄国受学,有人问,为什么不送到美国呢,美国是自由之国呀。易答曰:然,俄,爱自由之国也。这样一个美俄对比,胡适的俄国朋友狄泊特是认同的,胡适也是认同的。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一 路线图与时间表(1)第2节:一 路线图与时间表(2)
第3节:二 走向乐观主义第4节:三 "民有、民治、民享"
第5节:四 "小叙事"、"大叙事"(1)第6节:四 "小叙事"、"大叙事"(2)
第7节:五 "吾对于政治社会事业之兴趣"(1)第8节:五 "吾对于政治社会事业之兴趣"(2)
第9节:六 模拟大选中的"激进"与"保守"第10节:七 民权政治的"初步"(1)
第11节:七 民权政治的"初步"(2)第12节:八 "天赋人权说之沿革"
第13节:九 "第一次访女生宿舍"(1)第14节:九 "第一次访女生宿舍"(2)
第15节:九 "第一次访女生宿舍"(3)第16节:十 世界公民(1)
第17节:十 世界公民(2)第18节:十一 "自由政治者之大枢纽"(1)
第19节:十一 "自由政治者之大枢纽"(2)第20节:十二 字句之争
第21节:十三"以人道之名为不平之鸣"第22节:十四 "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
第23节:十五 尼采的"遗毒"(1)第24节:十五 尼采的"遗毒"(2)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