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在臺灣-國學大師的1949   》 第50節:徐復觀擎起這把香火的猛士(7)      周為筠 Zhou Weijun

  1979年3月,上海市政府在竜華公墓召開熊十力先生的追悼大會。熊十力之子熊世菩曾特別邀請徐復觀返滬參加,徐復觀極想藉此機會瞻拜老師於墓前,以舒30年離別思念之痛,然而由於臺海棲遲,兩岸暌違,終未能成行,讓他終生感到慚愧萬分。
  半路出傢的學界明星
  1949年6月16日,徐復觀創辦的《民主評論》在香港付梓出刊。這份雜志是大型的半月刊,徐復觀自任雜志發行人,聘請《學原》舊友張丕介為主編,雜志辦刊宗旨標榜着政治民主、經濟平等和學術思想自由。《民主評論》的誕生也許標志着徐復觀正式拿起閑置大半生的筆來,走上了以文為生的新徵程。
  《民主評論》總部在香港,在臺灣設有分社。徐復觀此時大部分時間定居在臺中。他之所以選擇臺中而不是臺北,除了為逃避現實政治而求得一點清靜外,他在臺中一些摯友給他生活提供諸多方便也有很大幹係。比如曾任國民黨臺灣省部委員的朋友蔡培火就不遺餘力地幫助徐復觀,使得他能順利在臺中落腳紮根。
  臺中嚮來具有"文化城"之稱,是臺灣中西部經濟文化中心,清代為臺灣府治所在。徐復觀在臺中通過蔡培火認識了莊垂勝等一幫朋友,他們逐漸形成了一個圈子。這個圈子中的人不少精通文學藝術,每到月末朋友們便一起飲酒聚會,詩酒唱和,頗具文人雅興。臺中的朋友們對徐復觀的生活和精神給予了長期的關照,在他睏窘時以兄弟般的情懷接納他,使他迅即融入臺灣這片土地裏。
  徐復觀半路出傢,中年纔回歸學術。在臺中這段時間是他安心學術的開端,此後三十餘年的生命歷程中,徐復觀在中國思想史、中國藝術精神、中國文化傳統、古代詩文論的研究乃至時事政論等方面均多有創獲,提出了不少不同於前賢或時流的理論觀點,成為現當代中國學術思想界的一方重鎮。
  徐復觀在香港創辦的《民主評論》讓他得到學術界的認同,為他進入學術打開了方便之門,他以一己之力為港臺流亡的知識分子搭建了一塊可供交流的園地。因為徐復觀是中年以後方纔叩學問之門,前半生投身於時代激流,在翻天覆地的政治軍事漩渦中騰挪起伏,"嘗試過政治卻萬分痛恨政治",所以他回歸學術研究,主要並非那種沉溺於書齋的冷學術,而是往往與古今政治密切相關的學術,是介於"學術與政治之間"的學術。徐復觀自己解釋說:"不僅我的學力限製了我寫純學術性的文章;而我的心境也不容許我孤蹤獨往,寫那種不食人間煙火的文章。"《民主評論》這本雜志內容設置和風格恰恰能反映出徐復觀的治學風貌,這本雜志是一個綜合性的理論刊物,把時政評論與學術研究的文章一起刊出,註重文化研究對現實的指導意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前言(1)第2節:前言(2)第3節:前言(3)
第4節:前言(4)第5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第6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2)
第7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3)第8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4)第9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5)
第10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6)第11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7)第12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8)
第13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9)第14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0)第15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1)
第16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2)第17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3)第18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4)
第19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5)第20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6)第21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7)
第22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8)第23節:鬍適書生最後的鬧與寂(19)第24節:傅斯年歸骨於田橫之島(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