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家类 》 老子新解:何新全新詮釋古代經典 》
第38節
何新 He Xin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①。上德無為,而無不為。下德為之②,而有不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③。上義為之,而有以為④。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⑤。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⑥。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⑦,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①王弼說:“德者,得也。……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按:德即得道,上德不得,是以有得。下德有得(不失得),是以無得。
②此文多竄亂句。俞樾說:“《韓非子·解老》作‘無為而無不為也。’蓋古本《老子》如此。今作‘無以為’者,涉下‘上仁’句而誤耳,傅奕本正作‘不’。”然河上公本及其他諸本多作“無以為”,帛書《老子》甲乙本亦作“無以為”。以,讀為有。薛君采說:“無以為,謂無所為而為之。”
馬其昶說:“‘無為’舊作‘為之’,誤同‘上義’句,傅本又誤同‘上仁’句。註傢強為之說,皆非是,今為正之。德有上下,其無為一也;以其不失德,故雖無為之中而仍有以為。”
③《韓非子·解老》:“仁者,謂其中心欣然愛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惡人之有禍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報也。故曰:‘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
何按:儒傢尚“仁”主愛人,墨子尚“兼愛”亦主愛人,但二者義有不同。仁是純價值,以愛為目的。兼愛則是手段,目的是兼愛而求人之愛我,反報於我。故孟子把愛人分為三等:“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孟子·盡心》)堯舜因天性之本然,不待勉強,自然而行。湯武反身而誠,強恕而行。五霸假仁義之名,行霸道之實。“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公孫醜》)這種沒有個人目的的“不忍之心”即同情心,衹有天真之人或上仁之人才可能實現。
④《韓非子·解老》:“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也,父子貴賤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親疏內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懷上宜,子事父宜,賤敬貴宜,知交友朋之相助也宜,親者內而疏者外宜。義者,謂其宜也,宜而為之,故曰:‘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
⑤莫之應,《禮記·麯禮》:“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尚往來,施而不報,即莫之應。
攘(讀為嚷)臂,《廣韻》:“出臂曰攘。”攘,揚也,揮舞。
《釋文》:“扔,引也。”《廣韻》:“扔,強牽引也。”
此句謂:上禮之人按照禮儀待人,而無人答禮,就捲起袖子,伸出胳膊,拉過來使之就禮。帶有強製性。
⑥薄,皮也。首,始也(一音之轉),開端也。
前識,預知、預謀,與“不思慮,不預謀”(《莊子·刻意》)之義相反。
華,古“花”字。
愚之始,易順鼎曰:“即邪偽之始也。”弄巧成拙,“雖智大迷”(27章)。
⑦宋翔鳳曰:老子著書以明黃帝自然之治,即《禮記·禮運》所謂“大道之行”,故先道德而後仁義。孔子定六經,明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即《禮記·禮運》所謂“大道既隱,天下為傢”,故申明仁義禮知,以救斯世。故黃、老之學與孔子之傳,相為表裏者也。又曰“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按此言世風之日灕也,道德仁義遞降,而以禮為治民。三千三百皆所以約束整齊其民,由忠信之既薄,而禮為治國之首。亂,治也。老子言禮,故孔子問禮。
朱謙之按:宋說辨矣,然未明學術源流,以“亂”訓“治”。證之64章“治之於未亂”,則“治”“亂”對文,此處不應獨訓“治”。老子蓋知禮而反禮者也,故曰:“處其厚,不處其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
|
| 新版序 | 序(1) | 序(2) | 序(3) | 序(4) | 序(5) | 序(6) | 序(7) | 序(8) | 序(9) | 序(10) | 序(11) | | 第1節 | 第2節 | 第3節 | 第4節 | 第5節 | 第6節 | 第7節 | 第8節 | 第9節 | 第10節 | 第11節 | 第12節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