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后的文化将克服传统文化的缺陷,引导中国融入全球的主体价值体系,向全球化、现代化和民主化奋勇前进,为世界造福争光!
历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是以文化变革为前导和主要内容的。每一位公民,每一位知识分子,都应该重视这一次以文化转型为形式的文化变革,它将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如果我对于丹教授的批评,能够引起更多人关注文化的变革,那我也不枉费这么多笔墨了。
再次感谢网友和读者能耐心阅读我的两篇长文!
2007年春3月18日呼和浩特光明小区 听雪楼
媒介报道
《论语》可以乱讲吗? 塞外李悦批评于丹
2007年02月09日12:11 《人民日报海外版》
塞外李悦:男,文艺评论家、剧作家,素有“塞外鬼才”之称。13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出版过长篇小说《漠王》、《千金公主》。根据他的剧本拍摄的电影《婚礼上的刺客》,电视剧《大清蒙古王》、《活出个样儿》、《唐人街的故事》受到观众好评。其中《活出个样儿》荣获第二十届电视剧飞天奖及1999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奖。《〈论语〉可以乱讲吗——批评于丹》一文发表于天涯论坛。
这似乎是一个没有文化大师的时代,却是一个文化名人辈出的时代。
《于丹〈论语〉心得》并不是对孔子的《论语》的注解与解释,而是对部分《论语》的感想。她的主要感想是:“《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由于《论语》并不是提供“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的百科全书,于丹只能选取与“快乐的生活”有关的篇章,这些篇章只不过占《论语》的1/10左右。于丹所讲的《论语》的10%,却有许多曲解之处,需要我们给读者一个正解。
①第9页。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于丹解释:“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 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于丹在这里把“民无信不立”的“信”解释成“信仰”和“对政权”的认可,显然将“民”当成了这一句话的主体。子贡是问一个国家要想政治稳定,需要哪些条件。孔子回答时也是把国家当成主体的,因此,“民信”的正确解释应该是“取信于民”,就是让老百姓相信。
②第16页。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于丹说:“你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你自己想实现理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就是实践仁义的方法。”
在这里,“能近取譬”是讲与身边相类似的人将心相比,而不是“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怎么会“推己及人”?
③第40页。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
于丹解释:“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事君数”中的“事”当“服侍”讲,而不能当“有事没事”讲。同样“朋友数”是指与朋友相交频繁无度,而不是“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这段话准确地讲应是:“服侍君主频繁无度,就会招受羞辱;与朋友相交频繁无度,就会遭受疏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