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学者 》 百年奇迹的人生:周有光百岁口述 》
第50节:三○ 晚年所思(3)
周有光 Zhou Youguang
李怀宇 Li Huaiyu
1990年代以来,教育部领导的普及普通话工作做得很好。设想,一个大的国家,广东人讲粤语,上海人讲上海话,香港人到北京旅游还要找翻译,国人在本国找翻译岂不是笑料?其实外国原来也如此,我30年代到日本东京读书,原来以为我学的东京日语,可以走遍日本,但是发现连不远的京都的语言就完全不一样。可是日本能够推广日语,日本人称之为"国语",以东京话为基准,到了现在日本人之间讲话没有一点障碍了。西洋国家的共同语言普及大概三百年之前就实现了,日本大概一百多年之间实现了,我们中国还正在实现之中。前两年,有人在北京做抽样调查,北京人能讲普通话的大概占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二十的不一定能讲,所以我们是在逐步改进。一个国家要做到现代化,需要达到很多指标,其中一个指标就是讲话大家都懂,如果讲话都不懂,怎么能算现代化国家?我们这一指标虽然还没有达到,但是逐步在接近之中。我个人的感觉,90年代我们的语言现代化工作发展得较快,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文字改革或者说语文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方面,不能没有,人不能不讲话,人不能不认字啊!要达到这个目标,还要做很多的工作,比如普通话要制定一个标准,要做教育工作,我们的文字特别困难,我们要使它变得方便一点,太困难的地方要改掉一点。当然,基本上要依照原来的,不能改动太多,逐步的改动是可能的。文字改革、语文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方面,重要性也就体现在这个地方。
八十五岁以后,我看一些专业以外的书,主要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化学,另外一方面是历史学。为什么看文化学呢?这是偶然的,《光明日报》开一个栏目,要振兴中华文化,要找一百个人写文章,差不多每个星期一次,我开头不感兴趣,后来人家说请你写,就给他们写吧。我说:"他们有些人的写法我不同意的。"他说:"没有关系的,他讲他的,你讲你的。"好,我就给他们写,写了一篇,他们觉得感兴趣,这样就把研究文化学作为一个玩意儿,不作规规矩矩的研究,就看了很多中国和外国的文化学的书,都是零零星星,后来上海编了一本《周有光文化论稿》。对文化学我是外行,他们觉得我的看法还是跟人家不一样,有参考价值,这是业余的。
我现在写的文章,平均每个月发表一篇,有的在大陆,有的在香港。因为年纪大了,没有事情,别人来看我,说怕耽误我的时间,我说我的时间不值钱,我现在是"无业游民"。
《百岁新稿》是我九十岁到一百岁之间写的,其中,有的文章是我看了很多书后写的,有的文章是杂志邀请我写的。老来读书,我首先想了解三个国家:中国、苏联和美国。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历代帝王歪曲历史,掩盖真相。考古不易,考今更难。苏联是新中国的原型,中国改革开放,略作修正,未脱窠臼。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第1节:序(1) | 第2节:序(2) | 第3节:序(3) | 第4节:一 常州青果巷(1) | 第5节:一 常州青果巷(2) | 第6节:二 育志小学 | 第7节:三 常州中学(1) | 第8节:三 常州中学(2) | 第9节:四 五四运动 | 第10节:五 圣约翰大学(1) | 第11节:五 圣约翰大学(2) | 第12节:六 光华大学(1) | 第13节:六 光华大学(2) | 第14节:七 拉丁化运动 | 第15节:八 妻子张允和(1) | 第16节:八 妻子张允和(2) | 第17节:九 "流水式"的恋爱(1) | 第18节:九 "流水式"的恋爱(2) | 第19节:一○ "举杯齐眉" | 第20节:一一 四姐妹 | 第21节:一二 连襟沈从文 | 第22节:一三 留学日本(1) | 第23节:一三 留学日本(2) | 第24节:一四 抗日战争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