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上海市政府在龙华公墓召开熊十力先生的追悼大会。熊十力之子熊世菩曾特别邀请徐复观返沪参加,徐复观极想借此机会瞻拜老师于墓前,以舒30年离别思念之痛,然而由于台海栖迟,两岸暌违,终未能成行,让他终生感到惭愧万分。
半路出家的学界明星
1949年6月16日,徐复观创办的《民主评论》在香港付梓出刊。这份杂志是大型的半月刊,徐复观自任杂志发行人,聘请《学原》旧友张丕介为主编,杂志办刊宗旨标榜着政治民主、经济平等和学术思想自由。《民主评论》的诞生也许标志着徐复观正式拿起闲置大半生的笔来,走上了以文为生的新征程。
《民主评论》总部在香港,在台湾设有分社。徐复观此时大部分时间定居在台中。他之所以选择台中而不是台北,除了为逃避现实政治而求得一点清静外,他在台中一些挚友给他生活提供诸多方便也有很大干系。比如曾任国民党台湾省部委员的朋友蔡培火就不遗余力地帮助徐复观,使得他能顺利在台中落脚扎根。
台中向来具有"文化城"之称,是台湾中西部经济文化中心,清代为台湾府治所在。徐复观在台中通过蔡培火认识了庄垂胜等一帮朋友,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圈子。这个圈子中的人不少精通文学艺术,每到月末朋友们便一起饮酒聚会,诗酒唱和,颇具文人雅兴。台中的朋友们对徐复观的生活和精神给予了长期的关照,在他困窘时以兄弟般的情怀接纳他,使他迅即融入台湾这片土地里。
徐复观半路出家,中年才回归学术。在台中这段时间是他安心学术的开端,此后三十余年的生命历程中,徐复观在中国思想史、中国艺术精神、中国文化传统、古代诗文论的研究乃至时事政论等方面均多有创获,提出了不少不同于前贤或时流的理论观点,成为现当代中国学术思想界的一方重镇。
徐复观在香港创办的《民主评论》让他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为他进入学术打开了方便之门,他以一己之力为港台流亡的知识分子搭建了一块可供交流的园地。因为徐复观是中年以后方才叩学问之门,前半生投身于时代激流,在翻天覆地的政治军事漩涡中腾挪起伏,"尝试过政治却万分痛恨政治",所以他回归学术研究,主要并非那种沉溺于书斋的冷学术,而是往往与古今政治密切相关的学术,是介于"学术与政治之间"的学术。徐复观自己解释说:"不仅我的学力限制了我写纯学术性的文章;而我的心境也不容许我孤踪独往,写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文章。"《民主评论》这本杂志内容设置和风格恰恰能反映出徐复观的治学风貌,这本杂志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刊物,把时政评论与学术研究的文章一起刊出,注重文化研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