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 追憶繁華京城過往煙雲:圖說北京三千年   》 老北京的理發業      葛忠雨 Ge Zhongyu

  在古代,中國人本不剃頭,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於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裏,中國沒有理發業。中國古代的男子一般都束發留須,即使需要梳理,也是自己動手。女子則或輓發髻,或綰於頭上,不需理發。佛教和尚和比丘尼剃光頭,都切是由寺裏八大執事之一的“維那”負責的,但並未形成行業。
  清入關後,頒布使漢人滿化的“薙發令”,強迫漢人依滿俗剃去前半部頭髮。薙發令規定:凡大清軍所到之處,漢民限於十日之內,盡弃明朝衣冠,盡行薙發改裝,服飾儀節,皆遵滿製。清朝廷在北京東四、西四、地安門與正陽門前搭建席棚,勒令過往行人入內剃頭,違者斬首,這便是所謂“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京城地面廣阔,這四處地方並不能很快地給北京人剃去頭髮,於是,朝廷又批準軍中夥夫在各處街巷建棚或擔挑子串戶剃頭,這就是北京最初的理發業。
  老北京理發業當時在大街上有門臉的叫剃頭棚兒,同時也有挑挑走街串巷的。他們大都手裏拿有一鐵器,當時人稱為喚頭,形狀似大鑷子,用小棍自下嚮上一撥,便發出“嗆啷”一聲,隨走隨響,以召喚主顧。當時,他們除剃頭颳臉外,還為客人掏耳朵,按摩、推拿、正骨。有的上年紀的老人理發剃頭時愛睡着,這個時候剃頭師傅就會順式給你按摩一陣兒。有的胳膊腿腳不舒服的,他還給你推拿。他們的剃頭挑更是有講究,有句俗話“剃頭挑子一頭兒熱”,是因一頭是專為客人洗熱水頭的地方。上邊是一銅盆,下盆架為放熱水的小火爐,而圓籠邊立一旗桿,旗桿上有青絲穗,其下邊有一寸鬥。
  民國初年,人們思想落後守舊,婦女不敢進理發店理發,這時就出現了一個新的理發行當,一些原是在大都市替富宦人傢的太太、小姐梳妝打扮的婦女開始為北京婦女理發,大傢叫這些人為“梳頭婆”。1926年有了專門為女子理發的理發店,或在理發店裏專設女部。店鋪設備、匠師技藝、所用器具和材料都逐漸西化,改用推子、剪子、洋刀、沙發轉椅和厚玻璃長鏡。
  解放初期,走街串巷的理發師傅仍是衹會理男發,女發要到理發館去理。這些走街串巷的剃頭師傅給小孩剃頭都功夫了得,他們能在小孩的哭鬧亂動中給孩子把頭剃好,那鋒利的剃刀還不傷着小孩子的嬌嫩的皮膚。北京人有為嬰兒剃胎毛的習慣,因那時的孩子太小,不少傢長不願抱着孩子跑到理發館去理發,當聽到門口傳來“喚頭”的聲音後,便會把理發師傅請來為孩子剃胎毛。
  在公私合營、合作化以後,小手工業者和手藝人都加入了合作社,理發師傅也大都加入到了理發館中,這樣在北京的街巷中便很少聽到那“噌、噌”響的喚頭聲了。理發館一般在店外設立一個紅藍相間、不停旋轉的燈作為幌子,告訴來往的行人這裏是理發館,請大傢來理發。改革開放前,京城理發店都屬國有,可等級不同。王府井的“四聯”、西單的“第一理發店”等老字號名店,是考究的顧客的去處。而小街道、小鬍同等居民聚居之處那不大起眼的小理發店,卻是北京普通市民經常光顧的場所。如今京城已很少能夠見到國營理發店,代之而起的是星羅棋布的各類私營美容美發店。
  那些目睹過剃頭師傅下街剃頭的老北京們,或許仍記得“喚頭”清脆悠揚的“嗆啷”聲在寂寥悠長的小鬍同裏回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黃山書社
繁華有因:“漂”來的北京虎踞竜盤:棋盤結構的北京城缺憾之惑:北京古城墻缺個角
中軸傾斜:京城中軸綫之謎皇傢寺院: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古城的“雙竜”佈局
中南海的歷史滄桑北海九竜壁的傳說什剎海的由來之謎
正陽門箭樓千斤閘探秘天安門城樓設計者之謎前門大柵欄之謎
太廟被李自成燒毀了嗎社稷壇的五色土景山坐像之謎
北京城的“後門”故宮又稱紫禁城之謎宮門:解讀故宮之謎的鑰匙
揭秘皇城三大殿故宮房間為何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故宮三大殿院內為何不種樹
東華門門釘也有謎團元代皇帝為何沒有陵墓神秘的明代皇帝葬儀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