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杂文 》 打死不做上海男人——上海男人怎麽了? 》
“剩女不剩男”歸誰之過?
秦林 Qin Lin
“門當戶對”乍聽起來似乎很合乎男女般配的自然情理,但這種情理决不能成為婚姻的準則,更不能作為婚姻必備的條件。它導致了許許多多真愛的戀人放棄成婚的權利;更由於“男上衹角”、“女下衹角”情結在祖祖輩輩上海人心中根深蒂固,使得十幾年前傳說在上海的“剩女不剩男”現象到現在已經變成了不爭的真實。“剩女”剩了什麽女呢?纔女!在知識與經濟整體貧脊的年代,纔女是社會的“尢物”,加之政客們幾番過濾,纔女一般是沒有婚姻之憂的。然而在男女從小就被賦予平等教育發展權利的今天,尤其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和男性一樣成為“上衹角”的纔女俯拾皆是,傳統認知裏“女上衹角”是不能下嫁“男下衹角”的,這使得相當一部分到了婚齡的纔女一籌莫展,她們在地位上雖處於“上衹角”光環裏,但一旦下嫁“下衹角”,心裏又難以承受的“公允”之輕,因此她們一開始無不是按各自的理想挑啊挑,挑來挑去挑不到能與自己“般配”的對象,挑到自己的青春年華漸漸褪去,挑到對婚姻萬念俱灰,直至幹脆關閉情感的窗口,甘當無牽無挂的獨身女郎。因而“剩女不剩男”便也不足為怪了。 有趣的是,這些所謂“上衹角”的女人,在上海曾一度颳起的“涉外婚姻”中紛紛“不知去嚮”——“好女嫁老外”因此成了上海流行的時尚!比如在上海的一傢外資企業裏,男女白領都多得不得了,婚姻嫁娶也常被人們提起,作為一個能到這樣單位工作的女性,條件自然和同單位的男性是有一拼的。但絶大部分年紀輕、有文憑的女性始終不把眼光放在本單位,而是瞄嚮更遠的地方。如果這樣的女性有了男朋友,周圍的人最關心的就是“他是啥地方來的”——如果說是“美國、澳洲”等國,就會惹來四周豔羨的目光;如果說是“日本、韓國”等國,則要比前者低一截;如果說是“香港、澳門”等地區,則更比前者低兩截;如果說是本地的男人,若非款爺或明星,那幹脆回答“我沒有男朋友”好了——這就好比一個女作傢比喻的那樣:“那時候正是科幻片最泛濫的年代,因而我便想如若真有星際旅行,嫁個‘外星’男朋友不知道算不算真正的時髦?”其實誰也沒有把這種事當作時髦,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其最大的原因還在於要對得起公允。上海人是一嚮最要講面子的,什麽叫面子?對得起公允就是面子。要對得起公允,老老實實照着能般配的“門當戶對”去做就是了。遺憾的是,上海男人往往娶不起“上衹角”纔女。原因是:誰讓儂閣是“上衹角”來着?阿拉纔不願將來當老婆奴呢! 儘管上海男人不敢奢望女人當自己的“上衹角”,但也不是衹要見到能和自己情投意合的女人就敢娶回傢做妻子的一族。他們接受女方的考量,但他們同樣也要從家庭地位、出身、戶籍、文化程度等諸多方面考量對方,直至自己感到合適為止。上海男人最普遍的認知是:女人不能太強,女人太強,婚後自己要吃虧;但女人絶不能素質太低,低素質的女人僅從社會地位上根本就配不上“上海男人”這個“標底”。這就使得那些一心想嫁給一個“門當戶對”的上海老公的女孩子也不得不在婚前好生打造自己。通常的情況是:不管是正牌的還是“混”的,大抵要搞個文憑什麽的,然後想方設法找個有固定收入的單位工作。因為“門當戶對”中有一個最關鍵的忌諱:如果女孩子沒有一份正當的工作,男人是會害怕的!但如果女人學識高,獨立性強,上海男人自然也恭候不起,他們不願意在這種氣勢軒昂的女人裙帶下提心吊膽地過日子。 剩女:非男人之過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西苑出版社 |
|
|
序:呼喚真品文化批判 | 在國人怨忿聲裏簇起的東方之都 | 發端於清末民初的“文詬” | 三四十年代“海派男人”浮出水面 | 上海男人何以成為衆矢之的 | 土著人與移民矛盾的形成 | “上海男人”在外地人心中的分量 | 你用什麽招呼外地朋友 | “海派”版本的排外 | 國人為什麽愛“爆”上海男人的笑 | 何必與“全國人民”“為敵” | 當小氣已成慣性 | 瑣碎難以長大志 | 有一種虛偽叫“驚豔” | “土雞生的蛋洋雞孵的雞” | 審視“上海紳士” | 啥叫“新上海男人” | “走樣的贊語”是褒還是貶 | 絶非空穴來風 | 說你“中性”你別急 | 怕什麽莫過於怕老 | 講衛生講到潔癖 | 無畏的“嘴仗” | “小資”者“常樂”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