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講義 》
裏仁第四(5)
李裏 Li Li
“君子懷刑,小人懷惠”,這裏的“刑”不是指刑法,而是指代禮法、規矩。君子考慮的是公道、禮法,小人想的是小恩小惠。一件事情,君子想它符不符合禮,小人想它對我有沒有利。比如說考試,君子想,考試應該公正,不應作弊;小人則盼望老師能給他點恩惠,讓他通過,讓他考好。
朱子講“懷德,謂存其固有之善”,即保存本心的善;“懷土,謂溺其所處之安”,“溺”就是沉溺,沉溺於已有的安逸的狀態;“君子小人趣嚮不同”,此處“趣”通“趨”,君子和小人的取嚮不一樣,追求不一樣;“公私之間而已”,他們不同在哪裏呢?就在是從公心還是從私心的角度出發。
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放”讀fǎng,依靠的意思。“放於利而行”,依靠利益而行;“多怨”,做什麽事都以利益為出發點的話,就會招來怨恨。這個很好理解,比如,你的筆掉在地上了,請我幫你撿起來:“可以啊,幫你撿一支筆付我多少錢啊?五塊還是十塊?”下課了,同學嚮老師請教:提問題可以,但一個問題二十塊。如果做什麽事都以利益為原則,那就會招來怨恨。因為求己之利必傷人之利,故而遭人怨恨。一切都以利益為出發點,那麽人與人之間就沒有情義了。人與人都沒有情義了,人也就不叫做人了,如此,又談何仁德?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
孔子說,如果能以禮讓來治理國傢,治國又有何難?“何有”,有什麽睏難的呢?因為在一個國傢裏,如果大傢都懂禮,相互禮讓,君臣相互謙讓,老百姓之間互相謙讓,那麽治理國傢有什麽難的呢?“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如果不能用禮讓來治理國傢,這些禮儀拿來做什麽呢?禮儀拿來也是沒有用的。禮從哪裏來呢?源於我們的誠敬之心。仁者愛人,我們互相關愛,因為有愛,所以有誠敬、謙讓之心。有敬、讓之心所以有禮。不能以禮讓治國,人們不再互相謙讓,人與人之間不再互相關愛,禮的本質不存,那遵循這些禮節又有什麽用處呢?不以禮來治理國傢,則禮的形式也就形同虛設。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患”,怕,不怕沒有位置,不要怕天地之間沒有你的一席之地。“所以立”,“所”,用的意思,就是使自己立起來的東西,或者說本事。“患所以立”,就是擔心沒有能使自己立起來的本事。君子不怕自己沒有地位,衹怕沒有什麽使自己立起來的本事。因為衹要你有本事,自然就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在;如果你沒有本事,沒有德行,就沒有立足之地。
“不患莫己知”, “莫己知”,就是莫知己;“莫”,無定代詞,表示沒有人,不怕沒有人知道你。“求為可知也”,你得有能讓別人知道你的東西。你說要讓人傢知道你,讓人傢知道你什麽呢?你有道德嗎?有學問嗎?有纔藝嗎?要讓人知道你,總要有足以讓人知道的長處。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參”,曾參。孔子和曾子交談,他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參啊,我一生所行的道、道義,衹有一個主題,始終貫穿着一個中心。孔子並沒有說這個道具體是什麽,衹說道一以貫之。曾子說“唯”,是是是。這說明曾子明白老師的意思,他瞭解老師。曾子出來以後,孔子其他門人就問,老師剛纔說的意思是什麽呢?他說的一以貫之是什麽呢?“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說,我們老師一生的道,衹有兩條:忠和恕。中心之為忠,盡己之為忠。推己之為恕,如心之為恕,如同自己的心,也就是將心比心。比如,作為老師,我竭盡全力地教書,你作為學生,竭盡全力地讀書,這就是忠。忠是對自己的要求,恕是對他人的態度,對別人要寬恕。怎麽寬恕呢?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你要原諒人傢,你不將心比心,怎麽能原諒呢?孔子之道,其核心就是忠、恕。《易經》裏的乾卦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可謂忠;坤卦講“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厚德載物”就可謂恕。“忠”還有一層深意:誠。忠和誠是不一樣的:忠是指外在的狀態,是需要這樣去做;而誠是指嚮內心的,自覺的、自然的。客觀世界萬物的生命過程,如植物,從種子生根發芽到最後開出花來,它是一個真實不虛的過程,這種真實不虛的生命過程謂之誠。這是宋代的禮學家周敦頤說的。忠就是以萬物的誠為榜樣,像天地萬物真實不虛的生命過程那樣來竭盡全力。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儒傢的很多道理就是講這兩方面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序一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1) | 序二 深入淺出 微言大義(2) | 序三 讀《〈論語〉講義》 | 序論(1) | 序論(2) | 序論(3) | 學而第一(1) | 學而第一(2) | 學而第一(3) | 學而第一(4) | 學而第一(5) | 學而第一(6) | 學而第一(7) | 學而第一(8) | 學而第一(9) | 學而第一(10) | 學而第一(11) | 學而第一(12) | 學而第一(13) | 學而第一(14) | 為政第二(1) | 為政第二(2) | 為政第二(3)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