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 寻找北大   》 第50节:底气 文/侯桂新(7)      钱理群 Qian Liqun

  六
   2006年,在离开北大四年后,我放弃了重回母校攻读博士的机会,南下香港求学。过去一年来,常常思念北大。由于有了新的参照,更加认识到北大某些方面的可贵,以及它在个人精神建构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同时对它的一些弊端也看得更为清楚。北大从来不是完美的,尽管它在中国几乎是一个神话。当局者迷,有一部分师生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仍陶醉于"北大真大"的快感中。固然,相对于一般高校,北大风气更好,进取心更强,但如看不到它的种种局限,或者虽然看到却迟迟不干实事去解决,对于北大未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有时听到外人说,幸亏还有个北大,北大人就不会怎样怎样,北大就不会有什么什么问题,感到很欣慰。但有时也听到本校的老师说,中国未来的命运很大程度上就系于北大一身了,只要北大不倒,中国就有希望。这种坐井观天的自大狂言论,又让人很悲哀。
   真正的北大人还是应当更清醒些。不要有那么强的优越感。不卑不亢永远是最好的。
   北大的路正长。
   想起一件往事。十八岁那年的金秋,我独自出门远行。行前,很多人纷纷来探新闻。一个不怎么认识的中年阿姨于是和我有了以下一段对话--
   "你要去哪里读书?"
   "北大。"
   "什么?"
   "北京大学。"
   "北京的哪个大学?"
   "北京大学。"
   "我知道是北京的大学,到底是哪个大学?"
   "…………"
  2007年10月30-31日,香港
  侯桂新,北京大学中文系1995级本科生,199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2006级博士研究生。
  算诗人最相得
  和那些误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曾误以为我们或能在一个信仰迷失的年代里,搅混北大的一潭死水,让一曲异端的歌谣自此流传。
  迟到的异端(朱靖江)
  我几乎无法回想十六年前的自己:瘦削的身板上披挂着藏青色的大风衣,头发乱蓬蓬地撅在额前,眼镜后面是一张自以为沧桑得要命的年轻面孔。和那些误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也曾误以为我们或能在一个信仰迷失的年代里,搅混北大的一潭死水,让一曲异端的歌谣自此流传--虽然时至今日,那些真真假假的异端早已湮灭,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歌谣倒的确是流传了下来。在我们险些被从北大一击出局的前夜,同伙许秋汉写下了一首忧愤的曲子:"让萤火虫在黑暗的夜里放把火,"伴随着酒瓶掷出窗外的破裂声,他曾在一间黑黢黢的宿舍里唱着,"让我在烛光下唱歌"。十多年后,这首名为《未名湖是个海洋》的时代挽歌居然成了北大舞台上青春无敌的大合唱,让缩在观众席中的我不禁哑然失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钱理群序:北大失精神第2节:编后记:拒绝"意淫"北大
第3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所北大第4节:目录(1)
第5节:目录(2)第6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1)
第7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2)第8节:北大最美的十棵树 文/王立刚(3)
第9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1)第10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2)
第11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3)第12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4)
第13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5)第14节:三角地 文/丛治辰(6)
第15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1)第16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2)
第17节:北大需要荒凉感 文/冯永锋(3)第18节:草坪音乐记忆 文/胡续冬(1)
第19节:草坪音乐记忆 文/胡续冬(2)第20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1)
第21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2)第22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3)
第23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4)第24节:纪念与反思 文/涂骏(5)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