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孔學感悟集:論語力   》 第50節:孔子其人(8)      於丹 Yu Dan    孔健 Kong Jian

  孔子是個意志堅定的人,不管別人怎樣譏笑議論,也不管遇到怎樣的挫折,他都不放棄自己的理想,苦苦追求,自強不息。孔子69歲時回到了魯國,但他仍不悲觀,把殘年餘力用在教育和文化古籍的整理工作上,通過這些以繼續傳播他的思想並寄希望於青年人。
  他的晚景並不美好,妻子、兒子、得意的學生相繼去世了,幾乎成了孤老頭子。一代哲人在他73歲那年病倒了,別世前一周的早晨,他扶杖倚門,自吟自唱:"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歌罷臨窗而坐,說:"我將要死了。"果然,"寢疾七日而沒。"在於丹眼裏:孔子是一個樸素而溫暖的長者,他不愛說話,有次他上課時感嘆:"予欲無言",我想不說話了。學生問,老師你不說話,"小子何述焉?"我們轉述什麽呀?孔子淡淡地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就是這樣重身體力行,勝過言傳。
  孔子一生二事,一個是奔走各國,一個是教書育人,結果他這三千學生中出了七十二賢人,傳播取得成功,育人結出碩果,孔子死後三百年被漢武帝封為萬世師表。
  孔子仁者愛人
  熱心從政的孔子,在年過半百的時候,終於受到魯國國君的重用,成了朝中主管司法公安的首腦人物,官高位顯,與公卿貴族同列,在當時等級森嚴的努力指嚮封建製過渡的社會裏,像孔子這樣有地位的達官貴人,一般都高高在上,目中無人,瞧不起卑賤的奴隸。但孔子卻不這樣。
  有一次,他辦完公事退朝回傢,聽說自己傢中馬廄失火了。這時,他不問馬匹是否燒死了,也不問傢裏的財産受到多大的損失,而首先關心的是看管馬廄者的安全問題。他急切地問:
  "傷人乎?"
  在那時,看管馬廄的人多半是奴隸或者是農奴,地位極為卑下。在一般統治者的眼裏,奴隸和農奴衹不過是會說話的工具,不把他們當人看,奴隸沒有任何權利,可以被任意殺害;沒有獨立的人格,可以被趕到市場上去買賣。因此,統治者總是輕賤奴隸,誰也不去關心他們。孔子卻不同,他關心看馬廄的人,這就說明他是把奴隸一類的卑賤者當人看的。在他的心目中:自己是人,別人也是人,高貴者是人,卑賤者也是人。
  孔子為什麽要關心地位卑賤的看馬人呢?這與他的思想和道德主張有關係。孔子是一位思想傢,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什麽是仁?孔子作過多種解釋,最主要的一點就是"愛人",孔子提出了"仁者愛人"的口號,在人類的歷史上第一次聽到了人道主義的呼聲。孔子說過"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以奪志"。人的意志是不可聽人擺布的。這是人格的體現。孔子已經有了人格的意識,註意到了人的平等。既然是人,就應受到尊重,就要把人當作人來對待,彼此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儘管地位有高低,人格沒有高低。孔子講的愛人意思是要尊重人,關心人,愛護人,明乎此,我們就知道他為什麽要對養馬人采取關懷的態度。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1)第2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2)
第3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3)第4節:前言 《論語力》"出籠"花絮(4)
第5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1)第6節:序一 為日文版《論語力》出版所作的序言(2)
第7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1)第8節:序二 中國出現"於丹現象"的背景(2)
第9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第10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2)
第11節:於丹:在成長中的感悟(3)第12節:於丹《論語》扶桑行(1)
第13節:於丹《論語》扶桑行(2)第14節:於丹《論語》扶桑行(3)
第15節:於丹《論語》扶桑行(4)第16節:於丹《論語》扶桑行(5)
第17節:於丹日本講座(1)第18節:於丹日本講座(2)
第19節:於丹日本講座(3)第20節:於丹日本講座(4)
第21節:於丹日本講座(5)第22節:於丹日本講座(6)
第23節:於丹日本講座(7)第24節:於丹日本講座(8)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