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记录 》 明報·出入山河 》
第50節:北歐行 文/吳冠中(2)
饒宗頤 Rao Zongyi
西方在繪畫中聯繫到詩,則始自法國十九世紀大詩人波特萊爾。
在日程十分緊湊的訪問中,我仍擠時間參觀了芬蘭、瑞典、挪威、丹麥及比利時的藝術博物館。這些環境優美,人口稀少,工業發達的國傢十分重視文化建設,美術館的規模輿氣派欲與英、美、法、意等國媲美。他們也展出希臘、羅馬、文藝復興及西歐的現代藝術,雖也有少數傑出之作,但總的看來,基本是屬於二、三流的作品。從其陳列佈置看,主要是突出了本國的作品,這一觀點給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正如日本的縣立美術館,必然突出其本縣作者的作品。人們不斷在談歐共體,參加不參加或能不能參加歐共體是個復雜的問題,但從藝術角度看,歐洲國傢,無論是東歐、西歐,南歐、北歐,無論是大國小國,無一例外地統統受控於歐共體。如果政治上應求同存異,藝術上則力爭求異存同;歐洲各國的藝術傢都想衝出歐共體吧,確乎不容易。看北歐諸國的藝術發展,從古代到現代,那發展的軌跡也就是西歐藝術發展的軌跡,或者幾乎是平行的。有些作品顯然是模仿之作,但仍被珍貴地陳列着,作者有靈,當感懷於九泉,願祖國從他們這些墊腳石的軀體上長出獨特的新苗來。挪威的蒙剋是國際知名的大畫傢,國傢予以高度重視,國傢畫廊為他開了三個專廳,並另有個人博物館,他的一件名作《呼喊》被盜,終於破了案,原作又回到了館內,這曾成為國際新聞。我去參觀時,遇上電視臺正在攝製蒙剋展廳的資料,挪威觀衆那種對作品尊敬虔誠的神情,使人感到似乎是置身教堂中。
各種現代藝術的手法及處理同樣展現在各博物館裏,比方堆了一堆黑色的木炭,或大堆灰白的石頭,這都是展品,有人問:"這表現什麽?"講解員答:"不表現什麽,歐洲現代藝術全不表現什麽。"猶豫片刻,他補充了一句:"這是一首詩。"詩,中國人一嚮在詩與畫中尋通途,自從蘇東坡點明王維畫中有詩,我們的知識分子最愛在畫中去尋詩。在這一堆黑木炭與白石頭中去尋找黑色的詩與白色的詩,那與我們的詩畫概念是大相徑庭了。據老友朱德群查資料,西方在繪畫中聯繫到詩,則始自法國十九世紀大詩人波特萊爾,他最早說浪漫派大師特拉剋洛亞的畫中有詩意。近代西方藝術確乎受啓示於非洲和東方,東方的詩滲入了西方的畫,當然已全非詩畫相配的綜合形式,但確令描摹物象的西洋繪畫為之變質。變質,變成多種多樣的質,有稀有珍貴之質,有腐敗惡臭之質,那黑炭之詩與白石之詩也混入萬般皆上品或皆下品之中吧。倒是在赫爾辛基參觀現代建築地下教堂時,予人深刻的感受。教堂隱藏在地下,四壁皆是天然巨石,像個巨大的洞窟,石壁間藤蘿蔓延,小樹穿插,天頂是一個大圓蓋,係用金屬構建,創造了最理想的共鳴效果,除了宗教儀式,教堂同時是音樂演奏廳。天光從頂蓋四周射進來,氣氛神秘,替代了數百年來的彩色玻璃窗飾。雖然一切都是現代化的精心構建,但都予人原始樸素的天然洞穴之感,令人想起古代羅馬等地那些基督徒的地下塋窟與墓穴(catacombe),遙念當年秘密的宗教活動,感受到信仰的神秘與嚴肅,這教堂確是一部深沉的詩!
從北京飛赫爾辛基衹需九個小時,比去巴黎還快,北歐已不再遙遠。北歐的人們,尤其企業傢們,都熟衷與來中國投資,中國改革開放的光芒射進了北極圈。黃金貴於文化,中國的藝術卻尚未引起那邊的註意,就說西歐比利時的國傢畫廊吧,我們衹看到陳列了韓國的現代繪畫,未見有中國的。要到市場上才能找到中國呢還是中國衹靠自己國內的廣大市場爭取世界,揚名世界!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旅遊寄簡--日本 文/金庸(1) | 第2節:旅遊寄簡--日本 文/金庸(2) | 第3節:旅遊寄簡--日本 文/金庸(3) | 第4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1) | 第5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2) | 第6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3) | 第7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4) | 第8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5) | 第9節:緬甸七日遊 文/施叔青(6) | 第10節:禪窟:佛教聖地Banāras 文/饒宗頤 | 第11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1) | 第12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2) | 第13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3) | 第14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4) | 第15節:憂鬱的突厥武士們 文/金庸(5) | 第16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1) | 第17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2) | 第18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3) | 第19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4) | 第20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5) | 第21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6) | 第22節:重遊布拉格札記 文/李歐梵(7) | 第23節:以色列散記 文/舒婷(1) | 第24節:以色列散記 文/舒婷(2)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