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礼仪 》 圓通的人際關係 》
溝通的層次(1)
曾仕強 Ceng Shijiang
溝通一般可以劃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是不溝不通;第二是溝而不通,不管你怎麽溝就是不通;第三是溝而能通,比較順利;第四是不溝就通,這是比較高的層次。
不溝不通
從本質上講,不溝不通算不上溝通,甚至可以說是溝通的反面。但是,本書將不溝不通作為溝通的起點。任何溝通進行前,都是不溝不通的狀態。不溝不通,是指人們沒有溝通的欲望或溝通的必要,處於不相往來的狀態。比如,兩人雖然彼此認識,但是工作、生活基本沒有交集,不需要“通”,所以也沒有“溝”的必要。
溝而不通
中西方人在溝通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西方人有什麽事都會講出來,其看法是“我有事情,想跟你講”;中國人有什麽事决不會講出來,其看法是“我有事情,根本不跟你講”——我有事,為什麽要跟你講?由此可見,西方人的出發點是“我要說”,中國人的出發點則是“我不跟你說”。
就因為出發點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很多中國人學習了西方的溝通理論後,想在中國社會廣泛應用,卻往往造成溝而不通的現象。以西方人的溝通原則為基礎,無論你開口說話,或者閉嘴不說,都可能溝而不通。
有時候,人們雖然在滔滔不絶地說話,但是一方說的話,另一方根本沒聽進去。甚至,聽的人很生氣,當面加以指責,使說的人簡直下不了臺,或者表面上裝成無所謂的樣子,內心卻恨死說話的人。這就是溝而不通的現象。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停留在溝而不通的層次上。說了很多話,卻收不到效果,無法達成預期的溝通目標。
古人常說:“武死戰,文死諫。”“文死諫”無非是溝而不通導致的悲慘結局。中國歷朝都有專門的官員負責嚮皇帝進諫,但常常因溝而不通,觸怒皇帝,最後丟了性命。在現代社會中,溝而不通雖然不至於讓我們沒了性命,但會産生巨大的障礙,使我們寸步難行。
中國人相互之間為什麽不容易溝通?首先,和面子有關係。溝而不通,和所說內容的對錯沒有必然的關係,並不是說得對就“通”,說得不對就“不通”。有時候,說得對也很危險,對方常常會因為你說得對而覺得沒有面子:不是覺得你在指責他不對,就是認為你把他當做傻瓜,嘲笑他連淺顯的道理都不懂。人沒面子就會惱羞成怒,以致蠻不講理,當然溝而不通。修養好一些的人,表面上很高興,其實心裏頗不以為然,同樣是溝而不通。
在這種情況下,閉嘴不說也不行。對方如果看到你不開口,也來個相應不理,造成尷尬的氣氛,想說的人更不知從何說起,也會溝而不通。
因此,說與不說、說對說錯都可能溝而不通。中國人之所以先說先死,是因為任何人所說的,不過是片面的道理,充其量衹能說是自圓其說。別人要支持你,固然可以說出一大堆道理,使我們覺得很有面子;若是不支持,照樣可以陳述許多道理,讓我們顔面無光,倍感羞慚。實際上,在中國社會,某一個人贊成另一個人的觀點,並不意味着是對其觀點的完全認同和肯定,而是因為前者能感覺到後者對他的友善而予以的支持,這是一種道義的表現。所以說話的人,為求立於不敗之地,必須先摸清楚能不能獲得別人的支持。
其實,情緒化也是中國人不易溝通的主要原因。雖然全世界人都有情緒,但衹有中國人情緒起伏最大,動不動就發脾氣,你還跟他溝通什麽?不挨駡就不錯了。
中國人的情緒,說起來十分有趣。由於警覺性很高,所以懷疑心很重,因此情緒的起伏很大。往往一句話聽得不順,就會想得很多。而且愈想愈多,也愈想愈火。以“你把我惹火了,我當然不講理”為藉口,幹脆蠻不講理到底,看你還有什麽本事,可以和我溝通·
在這種情況下,唯有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一句話都不能講錯,不把對方惹火,才能順利溝通。
如果預料到得不到溝通的效果,那還不如不說,最多引起對方的不愉快,大傢的損失並不大。如果對方是有識之士,知道“不說話並不代表無話可說,而是不知道該不該說,要怎麽說纔有效”,於是製造溝通的渠道,來增強溝通的信心,添加溝通的氣氛,反而容易造成溝而能通的美景。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
|
|
引言 | 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大不相同(1) | 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大不相同(2) | 人際關係需要倫理道德規範 | 首先要瞭解中國人的特性 | 聽話不如“看”話 | “隨便”並不隨便 | 不反對並非贊成 | 先弄清對方是誰 | 小心纔不會上當 | 凡事都追求合理 | 圓通而不圓滑 | 遇事先求自保(1) | 遇事先求自保(2) | 就怕吃虧上當 | 衹愛占小便宜 | 自私又愛面子 | 正視自己 | 確定自己要做什麽樣的人 | 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 以實實在在為做人的準則 | 善待他人 | 待人需要誠心 | 待人需要友善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