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50節:論人(10)
李鍌 Li Xian
師生三人的志願雖有不同,境界也有高下,但都充分顯現高尚的人格與寬宏的懷抱,足以作為我們的楷模。
(九)
季路問事鬼神①。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②?"(《先進》第一一·一一)
章旨
明孔子不道死亡與鬼神等幽明難知之事。
註釋
① 事鬼神奉祀鬼神。
② 未知生焉知死生的道理還沒弄清楚,如何能知曉死後的情形呢?
析論
本章由人事和鬼神問題,觸及人的生死問題,由此可見孔子的態度。因"鬼神"和"死亡"的問題,都渺茫而難以知曉,所以孔子采存而不論的態度,既不言其有,亦不言其無,而回答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強調要註重現實的人生。這兩句話實際上暗示了鬼神、死後之事,是不如倫理道德的實踐與實際生活的需要來得迫切的。
孔子何以不談鬼神之事?因其學說研討的都是人生切要的問題。在現實裏,人對於鬼神是無法加以徵驗的,有些人舌燦蓮花,自以為知道,因此添油加醋,講得神奇眩目,令人着迷。這樣的情形多了,便容易使人放棄其原本應擔當的責任,遇到事情,不用自己的智慧去判斷,不花自己的心血去努力,以為敬鬼神就能求福。這麽一來,人還需要做什麽呢?孔子認為與其敬鬼求福,不如先做好現實生活中自己該做的事,先探求活着如何昂首闊步人生,使人活得有意義、有價值。
(十)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未嘗飽也。子於是日哭①,則不歌。(《述而》第七·九)
章旨
記孔子吊喪盡哀之至情。
註釋
① 哭指吊喪哭泣。
析論
本章記錄了孔子發自內心的哀戚之情,及真誠的同情心。孔子在正有喪事的人身邊進食,因為哀傷氣氛的感染,惻隱之心油然而生,所以食不甘美,未曾吃飽。孔子平時弦歌不輟,但於這一天吊過喪,因餘哀未忘,縈縈於懷,便沒有心情唱歌。孔子對生活中悲歡情緒的節制調和,總是入情入理,自自然然體現仁者胸懷。
現代人辦喪事,往往大肆鋪張,甚至歌舞助興、花車表演,而吊喪的人更是賓客喧嘩,忘記哀戚,這實在是對死者的大不敬,也是對生者的一大諷刺。本章對於那些不懂表示哀戚沉痛之意,反而嘻笑歌舞以取樂的人來說,應具有鞭策、啓迪作用,值得人們藉鑒。
(十一)
廄①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鄉黨》第一○·一二)
章旨
記孔子對人命的重視。
註釋
① 廄音jiù,馬房。
析論
孔子學說以"仁"為本,所謂"仁者愛人",這一個"仁"字,不但屢見於孔子言論當中,也經常在生活中自然而然流露出來。
"傷人乎?"這句話十分生動地勾勒出孔子仁者的形象。馬房失火,孔子退朝回來,乍聽之下,第一個反應是:有無人員傷亡。可見他重視人的生命甚於物的價值。宋儒朱熹註解說:"非不愛馬,然恐傷人之意多,故未暇問。"
這一章所闡述的道理,其實不難懂,一般人也都同意朱子的看法,認為孔子問人不問馬是對的。但是有多少人肯知而能行呢?比如說兩車相撞,我們是先關心自己的車子撞壞了沒?還是有無人員受傷?車房起火了,是先問燒到自己的車沒有?還是先問燒到人沒有?有人對愛車侍候得無微不至,又擦洗、又打蠟,對自己的親人卻不聞不問。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省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 | 第2節:論道德(1) | 第3節:論道德(2) | 第4節:論仁愛(1) | 第5節:論仁愛(2) | 第6節:論仁愛(3) | 第7節:論仁愛(4) | 第8節:論仁愛(5) | 第9節:論仁愛(6) | 第10節:論孝友(1) | 第11節:論孝友(2) | 第12節:論孝友(3) | 第13節:論孝友(4) | 第14節:論孝友(5) | 第15節:論修養(1) | 第16節:論修養(2) | 第17節:論修養(3) | 第18節:論修養(4) | 第19節:論修養(5) | 第20節:論修養(6) | 第21節:論修養(7) | 第22節:論修養(8) | 第23節:論修養(9) | 第24節:論修養(10) | |
| 第 [I] II [III] 頁
|
|